壬二、不如理依止之过患
分十一:一、轻蔑、呵斥之过患 二、违背上师言教之过患 三、忿恚之过患 四、分别过失之过患 五、观平凡之过患 六、不尊重之过患 七、跨越座垫等之过患 八、浪费上师财物等之过患 九、扰乱上师心意之过患 十、对上师行为产生邪见之过患 十一、对上师不持为上师之过患
癸一、轻蔑、呵斥之过患
分五:一、呵斥上师将成呵斥一切诸佛 二、纵修密乘亦不成就殊胜之果 三、精进修持续部法,反似成为转生地狱之因 四、今生来世将生诸多不吉祥 五、功德未生者不生、已生者退失
子一、呵斥上师将成呵斥一切诸佛
《事师五十颂》云:“身为弟子若故意,轻蔑如是之上师,则已轻侮一切佛,故彼恒时受痛苦。”身为弟子,如果故意轻蔑、呵斥自己的具德上师,则已轻蔑、呵斥了一切诸佛,造下等同轻蔑、呵斥诸佛的罪业,由此必将恒时遭受痛苦。所谓呵斥,就是宣说上师的过失,如说上师愚痴、贪欲重、相貌丑陋、是破戒者等等。
《吉祥胜续·第一品》也说:“倘若何者恶诽谤,等同诸佛之上师,彼人已谤诸佛故,恒时遭受诸痛苦。”
子二、纵修密乘亦不成就殊胜之果
比如:即便造下四根本罪、五无间罪等,依靠无上密乘的妙道尚能净除,今生也能获得殊胜果位;然而,如果从内心呵斥自己的金刚上师,则无论怎么修行,也没有成就殊胜果位的机会。《密集根本续·第五品》说:“纵是造无间,此等弥天罪,然入金刚乘,亦能得成就,存心谤上师,修亦不成就。”
故意呵斥上师之人,不但自己修法无法成就,甚至与他接触的人也会染上过失,因此不但不能接触,甚至靠近他的地方也不能居住。对此,历代金刚上师们都如是承认。在我们学院,不允许破密乘根本誓言者共住,这也是大恩上师按照佛律以金刚句制定的院规。
子三、精进修持续部法,反似成为转生地狱之因
《金刚藏·第十四品》说:“何人诽谤阿阇黎,彼纵舍弃愦闹眠,千劫之中勤修持,诸续殊胜之修法,亦成修行地狱因。”
若能如理依止金刚上师,则无论修持任何密法,都能在浊世短暂的一生中,获得许多容易成就佛果的利益。反之,若颠倒依止,内心呵斥上师,则即使在千万劫当中远离睡眠、愦闹等散乱,对所有甚深密续昼夜不断地修行,结果不但无法成就任何果位,反将以此成为转生地狱、饿鬼之因。
所以,如果对金刚上师心生忿恚而呵斥,则无论再怎么修持显密妙法,不仅不能成就殊胜果位,反似成了转生地狱之因,因为已从根本上摧坏了修法的机会,背道而驰的缘故。
子四、今生来世将生诸多不吉祥
《事师五十颂》说:“毁谤阿阇黎,是大愚应遭,疾疠及诸病,魔疫诸毒死,王火及毒蛇,水罗叉盗贼,非人碍神等,杀堕有情狱。终不应恼乱,诸阿阇黎心,设由愚故为,地狱定烧煮。所说无间等,极可畏地狱,诸谤师范者,佛说住其中。”
毁谤上师之人,今生来世会有各种不吉祥的过患,即今生将遭遇很多违缘或痛苦,来世必定会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。人们认为最可怕的就是无间地狱,而此无间地狱正是诽谤上师者的住处。佛亲口说,诽谤上师者不仅得不到任何解脱的功德,反而将堕落恶趣,而且此恶趣不是一般的饿鬼、旁生趣,而是无间地狱。
子五、功德未生者不生、已生者退失
譬如,树根若损坏,则枝叶花果等未生的不会新生、已生的都将枯萎。同样,失坏了功德之源——信心,不仅新的功德不会产生,已有的功德也会逐渐退失。
《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》云:“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悭恶心或恚恼心,能得功德,无有是处。若不能作大师想者,亦复如是。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比丘,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,此等能得未得之法,或已得者令不退失,无有是处。由不恭敬,沉没法故。”
此外,还有不少公案可以证明。下面引两则说明:
以前,滚巴瓦格西有一位弟子,不论怎么修行,也无法生起修证功德。后来,他请教格西,格西问:“你是不是做过不恭敬上师的事。”他说:“确有此事。”格西告诉他,必须向上师真实地忏悔。于是,他按格西所说,如法地忏悔之后,又去修行,便生起了修证功德。
另一则公案发生在印度。有一位弟子,因种姓高贵心生傲慢,而在上师头顶上方飞行,结果无间失去神通而坠地。
所以,噶当巴的大德有一传统说法:如果对上师没有恭敬心,即使通达三藏也毫无利益。
如果颠倒依止善知识,那么即使自己有一些功德,对自他也不会有真实的利益,这是缘起的规律。所以,即便遭遇命难也不应轻蔑、呵斥自己的根本上师。假如曾轻蔑过一两次等,也要及时忏悔,否则将引生严重过患,即不仅死后要感受恶趣的无量痛苦,今生也无缘获得安乐。经续论典中再三这样宣说,绝对真实不虚。
那么,应如何忏悔呢?按《事师五十颂》所说:“称心如意之供品,恭敬奉献上师尊,依此今后不遭受,瘟疫病等诸损害。”将自己喜欢的衣物等,格外恭敬地供养给自己曾经轻蔑或呵斥过的上师,之后再如法地忏悔,由此便能清净轻蔑等罪业,不再遭受瘟疫等疾病损害。
假如所呵斥的上师已离世或住在远方,自己不便直接在他面前忏悔,则应按照仲敦巴仁波切的传统来做,即:上师们的法身都是无二一体的,所以观上师们的心相续本来无二,并在附近的上师前忏悔,如此便可清净罪障。其它对上师嗔恨、不信等各种颠倒依止的罪业,忏悔之法也可依此类推。
癸二、违背上师言教之过患
分三:一、教证 二、理证 三、公案
子一、教证
经藏中说:“有多少与善说相应,就有多少是属于善的;有多少与善说不相应,就有多少属于不善。”此处确立了善恶的标准,即一切善和不善,唯一随与上师的善说相不相应而安立。换句话说,若与上师的善说相应,不论做什么都是善的;若违背上师的善说,不论做什么都是不善。
《金刚帷幕续·第八品》说:“尔时得受胜灌顶,弟子若违师言教,此世之中亦受苦,后世之中堕地狱。”
帝洛巴尊者也说:“若不听从至尊上师的言教,相续中便没有机会产生任何世出世间的功德。”
子二、理证
对于上述内容,以理观察也极为合理,因为:上师善说的关要归纳而言,纯粹是开示断恶行善的道理。如果我们不依教奉行,则以业果无欺的缘起力,毕竟不能获得安乐、解脱痛苦,唯一成为不善之法。
子三、公案
对此,以惹琼巴的公案证明:
有一次,雅龙的施主们迎请米拉日巴尊者到腹崖窟居住,他们圆满地承事供养尊者,当时惹琼巴也住在一个山洞里。施主当中有一部分人说:“这两个瑜伽士比较起来,小的恐怕比老的强,因为他曾去过印度多次。”于是,年轻的施主都去了惹琼巴那里,而年老的施主还是到米拉日巴尊者处。
有一天,很多施主带了食物来供养尊者父子,他们供养惹琼巴精美丰盛的食物,而对米拉日巴尊者供养的食物又少又差。惹琼巴见后,心想:“上师与佛无异,我和他老人家相比,连一根毫毛也不如,但是这些施主却颠倒供养。过去我一直想和尊者共住,圆满听受所有的口诀,全心全意承事他老人家,但现在看来,我陪伴尊者,不但不能侍奉他,反而成为障碍。我一定要离开此地才好,现在我就去告诉尊者。”
于是,惹琼巴对尊者说了许多自己必须去卫地的理由。尊者说:“你将来会到卫地摄受众生,现在时机未到,你不要违反上师的教言。”
惹琼巴不听劝告,仍然向尊者陈述各种理由,坚持要去卫地。
在数次请求之后,尊者无奈地说:“你居然这样不听我的话,一直坚持要走。我虽然向施主们发过誓,暂时不让你去卫地,但是誓言也是如梦如幻的,我也只能准许。现在你可以收拾一下,准备动身了。”
惹琼巴向尊者辞行时,尊者心想:“惹琼巴和我住在一起也有好多年了,以后不知能不能再见面,我还是送他一程。”于是,师徒两人一起上路。
路上,尊者说:“惹琼巴,你要知道,儿子和母亲住在一起,就能长得健壮;鸡蛋放在暖热的地方,就容易孵出小鸡;大修行人若和上师共住,就不会走错路。我对你的爱护和慈悲是不变的,永远也不会舍弃你。你要经常祈祷我才好。”
惹琼巴边听边流泪说:“我对上师是佛的信心是绝对不变的,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,我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上师身上,以后不论在中阴或任何时候,都请上师护佑我。”
尊者告诉他:“将来你在卫地时,会有一只母狗扯住你的腿,到时千万不要忘记上师和修持才好。”
后来,惹琼巴到了卫地时,果然遇上一位名叫甸布的贵族女人,严重障碍了他的修法。为了消除惹琼巴的障碍,米拉日巴尊者幻变成一名乞丐,到惹琼巴家门口乞讨。惹琼巴正好有一块大玉石,就把它送给了乞丐。尊者当时心想:“我的儿子对世间财物确实没有贪著,他的慈悲还真不小。”
后来,甸布为此事与惹琼巴大吵了一顿。惹琼巴心生厌烦,就离开甸布,回到米拉日巴尊者身边。师徒见面后,尊者即将灌顶并且说:“为了表示缘起相应,你们每个人都应准备供养,但惹琼巴可以不必供养。”
惹琼巴听了感到不安,但他还是参加了灌顶仪式。当他走进坛城时,发现坛城中央有一块很亮的玉石,正是他布施给乞丐的玉石。他惊呆了,半晌才明白:原来乞丐是上师化现的,自己是在上师的加持下才得以远离贵族女人。这时,他从心底感激上师的慈悲。
尊者说:“惹琼巴!若不是我,你会为了这块玉石而毁了自己。但由于你对我的信心不变、对众生的慈悲也未间断,所以才能脱离此违缘。现在你该满意了吧。”
惹琼巴心里很后悔,他对尊者和金刚兄弟们唱了忏悔的道歌:
身贪逸乐及散乱,为物所迁为境缚,
迷行所集三途业,上师尊身前忏悔。
我的身体贪着逸乐和散乱,被外物所转而束缚在迷乱的境界中。我以迷乱行为所集聚的一切感生三恶趣的恶业,都在上师尊贵的身体前发露忏悔。
语贪多言成欺骗,鼓舌频频地狱因,
多食酒肉堕饿鬼,所言不直乏羞耻,
如是所作众口业,上师妙语前忏悔。
语言贪着多言而成为欺骗,不断鼓动唇舌而成为地狱之因,多食酒肉而将堕为饿鬼,语言不正直而没有羞耻。诸如此类的众多口业,都在上师的妙语前忏悔。
恶心之因在贪乐,为名之行多不净,
嗔恨所集诸罪业,上师智心前忏悔。
恶心的起因在于贪求享乐,为了名声的行为大多不清净,我以嗔恨所造集的众多罪业,都在上师的智慧心前如法忏悔。
身游市镇系红尘,坛城修供尽毁却,
频作驱鬼降妖故,深密真言威力失。
众事牵缠心役劳,善妙三昧力尽减,
如是所作逆法行,坛城本尊前忏悔。
身体在城市里游荡,心也束缚在红尘之中。坛城的修供完全毁坏了,不断地作驱鬼降魔之事,以致甚深秘密的真言失去了威力。身心被众多世间琐事牵缠,不自在地疲于奔命,善妙的三昧力都已减退。这些与法相违的行为,都在坛城本尊面前至心忏悔。
众垫从中而睡卧,分别自他极锐利,
不堪忍辱亏己事,金刚兄弟前忏悔。
我躺在垫子上,分别自他的邪念极其锐利,不堪忍受自己吃亏之事,这些罪业都在金刚兄弟面前一一忏悔。
惹琼巴由于不听从上师的劝告,而导致修行出现严重的障碍,三门堕在恶业中难以自拔,退失已有的修行功德、三摩地等境界,所作所为皆成不善。
像惹琼巴这样印藏公认的大成就者,也因违背上师言教而堕落,何况我们凡夫?可想而知,违背上师言教的后果是何等严重。
癸三、忿恚之过患
《时轮金刚续》说:“若于上师起忿恚,则同忿心刹那数,当毁尔劫所集善,亦受尔劫猛狱苦。”对上师生起多少刹那的忿恚,就会摧毁那么多大劫中所积累的善根,而且还要在那么多大劫中感受地狱之苦。比如:生起一刹那的忿恚心,就已摧坏一劫中所积之善根,若未如法忏悔,就还要在一劫中感受地狱之苦。所以,总的对任何众生都不应生忿恚心,尤其对最严厉的对境——金刚上师,更是一刹那也不能生嗔。
癸四、分别过失之过患
《广论》中引教证说:“应取轨范德,终不应执过,取德得成就,执众过不成。”以心执取上师的功德,将会获得悉地;以心分别上师的过失,则会毁坏所有悉地。
博朵瓦格西说:“如果唯一分别过失,不仅得不到加持,而且将生生世世不遇上师,今生也会遭受癌症、吐血、心脏病等各种不悦意的果报。”
总之,若唯一观察上师功德而发起敬信,一切圆满的利乐都极易成就;相反,若一味分别上师的过失而无敬信,则一切衰损自然会降临自身。因此,一切衰损和圆满的根本界限即此。
癸五、观平凡之过患
有些弟子依自己的邪分别,完全将上师视为凡夫。一旦生起这种邪念,则不仅生不起功德,还会以此成为失坏三昧耶的根本因,今生来世将不断产生许多不悦意的果报,无法成就修行的殊胜功德,因为因果丝毫不爽、不空耗的缘故。
一次,仲敦巴请问阿底峡尊者:“西藏有许多修行者,为什么没有人获得殊胜功德?”
尊者答:“大乘功德不论生多生少,都要依靠上师才能生起。你们藏人对上师只作凡庸想,如何能生功德?”
所以,将上师视为凡夫,是导致修行不生功德的主要原因。历代祖师都说,若视上师为凡夫,就像榨沙取油一样,不会获得任何加持和悉地。因此,应当尽量观清净心。
对凡夫而言,尽管由于迷乱力而不得不见上师为平凡之相,但须明白,这只是自现不清净的过失,实际上,上师决定是佛。因此,虽然在我们的分别心前,上师显现为平凡之相,但实际是佛陀。对此,首先要认识而决定,然后坚固此定解,这点非常重要。
我们要经常按智悲光尊者所说而发愿:“愿于善逝总集体,殊胜恩深上师尊,断因相处及怀疑,执为凡夫邪恶见,视师即是真实佛。”这样发愿特别重要,一旦愿力坚固清净,一切行为都会随愿而转,最终必定现前观师为佛的清净心。
癸六、不尊重之过患
忠臣尊重君主,恪守君臣之道;良仆恭敬主人,安守本份。一般世间善规尚且如此,何况对自己的大恩上师,更应尊重,即:身体敬礼上师莲足,语言赞叹、祈祷上师,内心虔信而恭敬等。对于三乘戒律中所教诫的尊师之道,我们都要详尽了知后尽力行持,否则,将产生违背戒律的无量过失。
过去,阿阇黎桑杰意西在为许多眷属传法时,他的上师以乞丐的形象来到他面前,他羞于在大众前顶礼上师,就假装没看见。
集会结束后,他去拜见上师。上师问:“刚才为何不顶礼?”
他说:“我没看见上师。”话一出口,两个眼珠就掉在地上。
后来,他祈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,上师加持以后,他的双眼才得以复原。
所以,若对上师稍作欺骗,或说妄语,罪业极其严重,果报容易当下成熟。
由这则公案可知:如果因为自己的种姓、相貌或多闻等心生傲慢,而不尊重上师,确实只是自取毁灭而已。
癸七、跨越座垫等之过患
《事师五十颂》云:“畏惧如毁佛塔罪,师影尚且不应跨,鞋子坐垫乘骑等,不能跨越何须言?”践踏上师的身影,罪业等同毁坏佛塔的近无间罪,所以因害怕造下严重的罪业,即便上师的身影也不能跨越,何况上师的鞋子、坐垫、乘骑等,更不能跨越。
像跨越坐垫之类的过失很容易发生,所以平常行为要格外谨慎。但也有特殊情况,比如,上师已经开许,或在某些特殊场合和时间中不得不做,则不属于造罪。
除了不能跨越坐垫,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行。比如:在上师看得见的地方,不能坐在高位上,不能头围围巾、戴帽子,不能双手叉腰、随意吐痰等。上师未就坐前,不能先坐;上师起身时,不能坐卧。在上师面前,不能尖锐地辩论,也不能唱歌、跳舞等。在上师能听到的近处,不能说闲杂语等。
总之,在上师身边,身语皆须恭敬,才不致于沾染过失,对自己有极大的利益。
癸八、浪费上师财物等之过患
《事师五十颂》说:“上师财物护如命。”对上师的财物,应如爱惜生命般,不能放逸而随便受用,也不能利用上师的财物来作人情;否则,不但有上述种种过失,还会感召不悦意的等流果,生生世世贫困,堕入饿鬼界。
因此,如果认为上师福报大、财物多,而随意浪费,则只是毁坏自己而已。以因果衡量,三宝是严厉的对境,而上师是三宝的总集,若未经开许而随意使用上师的财产,罪业比破四根本戒更严重。
癸九、扰乱上师心意之过患
扰乱上师的心意,将会感受严重的异熟果和等流果。等流果,即来世自己的心会被他人扰乱;异熟果,是死后堕入无间地狱,感受猛烈痛苦。
《事师五十颂》说:“何时何地永切莫,扰乱金刚上师心,设若愚者如此作,定于地狱受炖苦。”所以,作为弟子,身口意都要特别谨慎,行住坐卧都应努力与上师的心意相合,这相当重要。
平常身口意的行为,能让上师满意、欢喜的,就应努力去做,会让上师担心、不欢喜的,就不能做,这样才能与上师的心意相合。弟子时时处处心中都要有上师,若心中无师,任性而行则是大逆不道。
癸十、对上师行为产生邪见之过患
如果对上师身口意的任何一种行为产生邪见,则再也没有比这更严重的毁己之事。比如,善星比丘对佛的一切事业都观为过失,以此邪见而堕入无间地狱。
所以,依止上师时要格外小心,不论上师的事业显现善妙或下劣,作为弟子,应当观想彼等一切是上师利益自己的善巧方便,须如是观想清净来增上信心。
比如:父母有时也会对孩子生气,但不是真正讨厌孩子。父母对孩子爱得真切,一心只为孩子着想,才有意这样表现。若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,自然会对父母的一切言行观想清净,由此增上自己的报恩心。同样,上师对我们只有无条件的慈悲,虽然有时上师会显现不满意,甚至驱逐自己,但要明白:上师是出于大悲心,为了调伏我们才使用威猛手段。
上师呵斥时,应想:上师为了遣除我的违缘,而降下猛咒之雨;上师责打时,应想:这是刹那清净我无始所积恶业的善巧方便。若能这样转念,则所见所闻都会变成增上信心的因缘,否则极易堕入邪见的深渊。
总之,应观想: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从菩提心中流现的,都是为了利益我们。如此观想清净,会使上师的任何显现都成为增上信心的助缘,而获得上师殊胜的加持,不造任何罪业。
以上是每位求解脱者理应铭刻于心的殊胜教诫,若能如法实行,上师的加持自然会融入自心,而且这样去用心,就能成就一切缘起。
怙主忠巴加利说:“拳打石砸是师作灌顶,若入加持亦于彼当入,狠狠恶骂是师降猛咒,若遣违缘亦以此当遣。”上师拳打、石砸都是殊胜的灌顶,如果有融入加持的,也是挨打的弟子会融入加持;上师的恶骂是威猛的咒语,若有遣除违缘之法,也是以此方便遣除。
甲瓦用滚尊者说:“总之,任见何者皆功德,任说何者皆教言,任作何者皆有益,任现何者皆加持。”
所以,应如喀喇共穹所说:“开示大乘诸上师,虽然外现不庄严,密意不可测量故,切莫观察上师过。”如果因上师外现的行为不庄严而产生邪见,则会彻底中断白法的根本。所以,平常要善护心念,让自己对上师三门的行为一刹那也不起邪见。
为何须善护心念呢?因为我们邪分别的习气深重,对清净观又不熟练,故应谨防邪念发动,同时勤修清净观。须知,缘起随心,心观过失则堕于邪恶,心观功德则一切吉祥。世俗的修行着重于转变心念,而转念需要反复修习才能得力,心力一旦增强,就不会被违品所夺,这就是一再强调必须精勤用心的原因所在。
癸十一、对上师不持为上师之过患
有些人心不平等,在他眼里,地位高、名声大才是上师,眷属不多、名声不大或地位不高的,就不认作上师,这样便无法产生与佛法相应的功德。为什么呢?因为上师虽然有外现贤劣及功德大小的差别,但作为弟子,必须无差别地敬信。
金厄瓦也说:“自己现有诸上师,不无亲疏而敬信,唯于一师偏袒执,是为情面贪心惑,不许敬信释迦子!”对自己所有的上师,都应不分亲疏、恭敬地承事。须知,所有上师都是无二一体的,如果只耽著其中某位上师,则不能称为佛教中的敬信,完全是世间情面,也叫贪心烦恼。
尊者又说:“若是敬信成熟人,于师不会作贪嗔,师恩虽然有大小,敬信无别释迦子!”敬信心已经成熟的人,对所有上师都不会以贪嗔而取舍,而会平等观想与真佛无别,绝不会恭敬一者而轻慢另一者等。虽然上师对自己的恩德有大小之别,但身为弟子,皆须无差别地修持敬信。对上师地位的高下、功德的大小等,也应类推了知。
所以,对于曾经为自己传授佛法的上师,作为弟子都要平等恭敬、生起清净的信心,如此才能获得一切传承上师的加持。总之,在任何一位上师前,下至只听过一颂佛法,也不能分别上师的过失。经云:“设唯闻一颂,若不执为尊,百世生犬中,后生贱族姓。”
因此,判定上师的标准,不是凭自己主观的认知,换言之,并非随自己认为某人是否为上师,就如此成立。客观的标准是:下至以依止心在某人面前听过佛法,则不论你承认与否,此人就是你的上师。虽然有依止心,但没有得过法,或者无依止心,只是听过几句,都不能成立为上师。
总结:
总之,上至佛果、下至地狱中感受一丝凉风的安乐,一切利乐和白法的圆满,无一不是由依止善知识而获得。相反,小至十地末尾金刚喻定所断的极微细所知障,大到无间地狱中惨烈的业报,一切痛苦和衰损,唯一是由不如理依止善知识所引生。因此,宁舍生命也应如理依止善知识,因为这比护持生命更为重要。
对于以上如理依止的利益和不如理依止的过患,须反复思惟,最后从心底真正发起决心。虽然很多人都听过、也了知依止善知识的道理,但若未再三思惟串习,对上师的恭敬心和报恩心就无法坚固圆满。相反,若能多多思惟、串习,自然会增上对上师的信心,不会产生邪见。所以,必须反复思惟,直到下定决心:无论何时何地,在何种情况下,我一定要如理依止善知识。有了这种决断心,才算思惟到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