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二、特申修信以为根本
分三:一、信心极要之根据 二、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三、如何修信之理
【第二,修信为根本者。】
丑一、信心极要之根据
以下依经论和语录阐述信心极为重要的原因。
【《宝炬陀罗尼》云:“信为前行如母生,守护增长一切德。”】
《宝炬陀罗尼经》说:信心是一切修行的前导,犹如母亲,出生、守护、增长一切功德。
【“除疑度脱诸暴流,信能表喻妙乐城。”】
信心能遣除疑惑,度脱生老病死四种瀑流。信心犹如妙乐城,安住在信心中,身心安乐。
【“信无浊秽令心净。”】
信心无有浊秽,能令心水清净。
“浊秽”,是指疑烦恼。疑心若生,心即不净,故称浊秽。信心生起,心中就会得到清净。因此说“信无浊秽令心净”。《入阿毗达磨论》云:“是能除遣心浊秽法,如清水珠置于池内。令浊秽水皆即澄清,如是信珠在心池内,心诸浊秽皆即除遣。”如同清水珠放在水池中,就能使浊水澄清,信珠安置在心池中,就能除遣心中的污秽。
【“能令离慢是敬本。”】
信心能使心远离傲慢,是生发恭敬的根本。
恭敬建立在信心上。在对上师、三宝生起净信时,会引发恭敬而远离傲慢。
【“信是最胜财藏足,摄善之本犹如手。”】
信心是最胜妙的宝藏和双足。信心又如妙手,是摄持万善的根本。
《华严经》云:“信藏解脱门。”即由信心含藏一切功德,因此是最胜宝藏。信心能使人走到究竟涅槃处,因此是最胜足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经中说信为手,如人有手,入宝山中自在能取,若无手不能有所取,有信人亦如是,入佛法无漏根、力、觉、道、禅定宝山中,自在所取。”意即,如同人有手入于宝山,就能自在地摄取诸宝;无手,则取不到任何宝物。具信人也是如此,入于佛法无漏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及禅定的功德宝山中,能自在地摄取功德妙宝。
【《十法》亦云:“由何出导师,信为最胜乘,是故具慧人,应随依于信。诸不信心人,不生众白法,如种为火焦,岂生青苗芽?”】
《十法经》又说:由何法出生导师佛呢?信心即是能行到佛地的最胜车乘,因此具慧者应当依随信心而行。不具信心者,不生诸白法,如同种子被火烧焦,岂能生长青色苗芽?
【由进退门[1]而说信为一切德本。】
以上经文是从正反面诠说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。
【敦巴请问大依怙云:“藏地多有修行者,然无获得殊胜德者,何耶?”依怙答云:“大乘功德生多生少,皆依尊重乃能生起。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,由何能生?”】
有一次,仲敦巴请问阿底峡尊者:“藏地有很多修行人,但没有人获得殊胜功德,这是什么原因?”
尊者答:“大乘功德,不论生多生少,都必须依赖上师才能生起。你们藏人对上师只作凡庸想,怎么能产生功德?”
这是开示大乘功德必须依信心才能生起。
下面显示信心是极关要的教授。
【有于依怙发大声白:“阿底峡请教授。”如其答云:“哈哈,我却具有好好耳根。言教授者,谓是信心、信、信!”信为极要。】
曾经有人对尊者大声说:“阿底峡,请教授。”
尊者答:“哈哈!我还有很好的耳根。所谓教授,是信心!信心!信心!”正如尊者所强调的,信心极为关要。
归纳“信心极关要”之理:
对于自相续中生起道的圆满证德来说,信心是至关重要的,因为无论证德的最初生起、中间持续安住及后来的增长,都必须依赖信心。
观察五根五力的安立次第,也可以认识“信为首”的涵义。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五法,以前前为因,后后为果,也就是,依于信心而生精进,依于精进而生不忘失教言的正念,依于正念而生系心一缘的禅定,依于禅定而生如实了知法性的智慧。因此,五法以信心为本,一切善行都以信心为首。
特别地,欲求从自相续中生起道的证德,对上师生起净信极为关键,因为一切证德的生起都依赖上师的加持,而欲使上师的加持进入自心,又依赖于自己的信心。
下面举例说明大乘法以修信心为关要。
在密宗修行中,尤其强调信心的重要。如《大威德续》云:“信心佛宝信法宝,信心僧宝信心母,信心上师信心父,信心大道信心舟,信心即是如意宝,信心密咒之悉地,信心福德之圣财,是故修持密咒者,是为自心起信心,应当诚心敬他众。”邬金莲花生大士说:“具有坚信得加持,若离疑心成所愿。”圣者帝洛巴说:“自己内心若有恭敬,即使上师住在远方,也如同住在近前。”米拉日巴尊者说:“具有信心与恭敬,则会产生加持。”哲贡炯巴仁波切说:“上师四身雪山上,敬信之日若未升,不降加持之水流,故当勤修敬信心。”法王蒋扬钦则旺波说:“修密法的上根,是指信根上等,也就是对法和上师具有坚定不移信心者。”
在《杰珍大圆满》和《空行心滴引导文》等中也一致说到,对于修学密宗,信心上等是上等根器,信心中等是中等根器,信心下等是下等根器。因此,信心如同开启成就大门的钥匙。
在净土修行中,信心是往生的关键因素。《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》云:“安乐世界,所有佛法不可思议,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。若能有信如是之事,当知是人不可思议,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。”
《安乐集》中安立了三心:一、淳心,即信心深厚;二、一心,即信心纯一;三、相续心,即信心相续,不杂余念。又说:信心如能相续,则是一心;如能一心,则是淳心。具足这三心,若不得往生,无有是处。
又如《阿弥陀经》中,佛劝导说:“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。”因此,净业行人应当信受佛语,诚信有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功德庄严,有往生极乐的殊胜利益,由深信不疑便能发愿求生,勤修净业。因此,信心是往生净土的第一因。
《无死鼓声总持经》云:“具信善男或善女,谁有信心、胜解及恭敬心,将往生净土。”《弥陀要解》中说:“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。”并说:“信力圆时则佛力圆。”
丑二、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
【其信总之亦有多种,谓信三宝、业果、四谛,然此中者,谓信尊重。】
信心总的也有多种,譬如,对三宝的净信、对业果的净信、对四谛的净信,然而此中所说的信心,是指对上师的净信。
信心的类别:
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云:“信者于有体、有德、有能,忍可、清净、希望为体,乐欲所依为业。谓于实有体,起忍可行信;于实有德,起清净行信;于实有能,起希望行信,谓我有力能得能成。”信心,是对有体、有德、有能,以忍可、清净、希望为体性,以乐欲所依为业用(即信为欲依)。具体为:一、对“真实有此体”发起“忍可信”,也就是对诸法真实的事理,深信而忍可;二、对“真实有此德”发起“清净信”,也就是对三宝真实的功德,深深信乐;三、对“真实有此能”发起“希望信”,也就是对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根,深信有力量能获得、能成办。
丑三、如何修信之理
分四:一、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二、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三、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 四、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而行持观德不观过之理
寅一、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
【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?如《金刚手灌顶续》云:“秘密主[2],弟子于阿阇黎[3]所应如何观,如于佛薄伽梵,即应如是。其心若如是,其善常生长,彼当速成佛,利一切世间。”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,毗奈耶中亦有是说。】
再者,弟子应当如何观想师长呢?如《金刚手灌顶续》中所说:“秘密主,弟子对阿阇黎应当如何观想?如何观佛,即应如是观阿阇黎。心若如是观师为佛,则善根恒得生长,彼当速成佛果,利益一切世间。”在诸大乘经中也说,应当对师长起大师想。小乘毗奈耶中也说到对亲教师及羯磨阿阇黎应作佛想。
《佛说宝云经》云:“于此法师当生殷勤想,善知识想,作示正道想。见是法师,应生爱乐、信敬、欢喜,应起远迎,请令就座,应当赞叹:‘善哉!善哉!快说法要。’若一劫,若减一劫,若过一劫赞叹,如是犹不能尽。何以故?若人好乐法者,种种赞叹、尊重、恭敬,犹不能尽所行之处。假使有人能以血洒地,犹故不名尽心供养。何以故?如此法师则为受持如来一切佛种,如此法师应如狮子无异。”此中说到,即使学人以血洒地,尚不能称为尽心供养法师。原因是,法师受持如来一切佛种,应当观为如人中狮子[4]无异。
在《密集金刚》、《金刚精华庄严续》、《事师五十颂》、《大般若经》、《增上意乐经》、《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》、《十法经》、《地藏十轮经》等诸显密经续中,一致宣说应当观阿阇黎为佛。
以下阐述应当观师为佛的根据。
【此诸义者,谓若知是佛,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,起思德心。于尊重所,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,修观德心。】
观师为佛的内义:如果了知是佛,则对佛不会生寻过之心,而只会生念德之心。对于上师尤其应当舍弃一切寻过之心,应当修观德之心。
这就是说,为了遮除寻过之心,发起念德之心,一定要观师为佛。
以下阐述须观师为佛的其它根据。
首先须知,佛陀为调伏各类众生,而在十方世界任运示现化身。这其中,善知识就是佛的化身之一,因此需要观师为佛。在《华严经》、《宝性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中观心论》等中,都一致说到了佛有种种化身等。
《涅槃经》云:“阿难勿痛苦,阿难勿呻吟,我于未来世,幻化善知识,利益汝等众。”《父子相会经》云:“不空成就问佛:‘若佛涅槃,恐无人教化。’佛言:‘不空成就,我涅槃后,当化阿阇黎,而利诸有情。’”《二观察续》等诸密续中也如是宣说。
《普贤上师言教》中说:“上师本是三世诸佛之本体,身为僧的本体、语为妙法的本性、意即佛的本体,可见上师是三宝的总集;再者,身为上师、语为本尊、意为空行,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;也可以说,身为化身、语为报身、意为法身,总集三身;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、未来诸佛之源泉、现在诸佛之补处。”
其次,在以信心观修上师时,应当观上师是佛,而且应当思惟上师的恩德超胜诸佛。如此观修能生起极殊胜的功德。密续中说:“何人俱胝劫,修十万本尊,不如一刹那,忆念上师胜。”《誓言庄严续》云:“十万劫中勤观修,具相随好之本尊,不如刹那念师胜,念咒修法千万遍,不如祈师一遍胜。”索甲仁波切说:“要想得到上师教法的全部加持转化力量,你就必须尝试开启自己最大的恭敬心。只有当你把上师当作佛时,像佛一般的教法才能够从上师的智慧心来到你身心。如果你不能视上师就是佛,而只是把他看作普通人,那么完美的加持就永远不会出现,即使是最伟大的教法,你也无法接受。”
寅二、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
【此复应如彼续所说,依之而行:“应取轨范德,终不应执过,取德得成就,执众过不成。”谓其尊重虽德增上,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,则必障碍自己成就;虽过增上,若不观过,由功德处而修信心,于自当为得成就因。】
其次,应遵照《金刚手灌顶续》所说而行。此密续中说:“应执取上师的功德,终不应执取上师的过失。取功德则能得成就,执过失终不得成就。”意思是说,虽然上师的功德增上,但如果仅仅从他稍有过失的地方作观察,则一定会障碍自己成就;纵然上师的过失增上,只要不去观过失,而唯一在他的功德处修信心,则能利益自己,成为成就之因。
【是故,凡是自之尊重,任其过失若大若小,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,多起断心而灭除之。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,发起寻觅过失之时,亦应励力悔除防护,若如是行,力渐微劣。】
由于上述“观德获成就、观过不成就”这一道理,凡是自己依止的师长,不论他的过失是大是小,都应当思惟寻求师长过失的过患,多起断心而灭除之(“所断”是指观师过失的邪心)。如果由放逸和烦恼增盛等的势力,而生起了寻过之心,这时候应当励力忏悔防护。如果能够这样做,观过之心的力量就会逐渐减弱。
归纳:
学人不应观师长的过失,因为观师长的过失,会障碍自己成就。《金刚手庄严续》云:“察过失毁悉地因。”
下面由问答遣除邪见。
持邪见者说:我的善知识并不是佛。
问:以什么根据能断定善知识不是佛呢?
答:因为佛离一切过、证一切德,而善知识有很多过失。
问:以什么根据能断定善知识有过失呢?
答:因为我心前显现了他的过失。(这是以心前显现过失,而判定善知识实有过失。)
破:此根据不决定。因为:在无著菩萨心前显现的弥勒菩萨是一只母狗,而弥勒菩萨并不是苦恼的旁生;在麦哲巴心前显现的大成就者夏瓦日是一位杀猪的屠夫,但夏瓦日并没有业际颠倒;在那洛巴心前显现的帝洛巴是烧烤活鱼的怪人,而帝洛巴并非如他所见;在惹琼巴心前显现的米拉日巴是一个乞丐,而米拉日巴并不是乞丐。
大成就者示现这一类的形象,实际是观待业未清净的众生,有必要而化现的。因此,众生迷乱心的显现并不是真实的存在。比如,在重胆病患者眼前,白海螺现为黄色;在重风湿病患者眼前,雪山现为蓝色;在有眼翳者前,空中显现毛发。然而,这些显现都不是真实的。
因此,如果自己心前显现了师长的过失,要知道,这唯一是由自己迷乱的业显现的。第五世嘉瓦仁波切教诫说:在自己偶尔见善知识的过失时,要这样想:这唯是我自己心识颠倒而显现的迷乱。《普贤上师言教》也说:“当我们将殊胜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的时候,就要在心里自我谴责:这绝对是我自己的心识、眼识不清净所导致的,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。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。”
比如,善星比丘是佛的弟弟,随佛二十四年,一直做佛的侍者。他精通三藏十二部,讲经时不必要看经文,可见聪明到何等程度。但是他内心不清净,在他眼里,佛的一切行为都是欺诳的。他认为:“除了有一寻光之外,佛完全和我一样,没有什么了不起。”并说:“二十四年中做你的仆人,除了见你身具一寻光外,连芝麻大的功德也没见到。在了解法义方面,我比你强,我不愿意再做你的仆人。”就这样,他离开了世尊。
当时,阿难问佛:“善星比丘将转生何处?”
佛说:“善星比丘还能活七天,死后将在花园里转为饿鬼。”
七天之后,善星比丘转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,下场极其悲惨。
善星比丘观察佛的过失,过失极为严重。虽然他随侍佛二十四年,又能通达三藏十二部,也只落得自我毁灭的结局。
《杂宝藏经》中记有一事:
以前有个女居士很有智慧,诚信三宝。有一次,来了一位糊涂的老比丘,到她家里应供。
女居士供养了饮食后,诚心地请老比丘说法,并敷设法座,请他上座。之后,在他座前闭目静坐,恭敬地等待说法。
老比丘对说法一窍不通。他坐在法座上十分焦急,看见女居士闭上眼睛,就赶紧起身,悄悄地溜回了寺院。
女居士认为老比丘是在给她示现无常苦空,就至心思惟有为法无常、苦、空、全无自在,当即证得初果。她非常感激老比丘说法的恩德。
老比丘本无说法的功德,而女居士以清净心观为功德,由此获得了大利益。
这就像同一座雪山,南面阳光普照,北面却阴暗寒冷,对上师观功德,当下就沐浴在加持日光的照耀下;而对上师观过失,立即就被罪业的冰雪封冻。总之,都是唯心所现,自变自缘,关键要用好自己的心。
寅三、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
【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,令心执取,思惟功德。如是修习,设见若有少许过失,由心执取功德品故,亦不能为信心障难。】
再者,除了不应当观过失之外,还应当特意地执取上师的功德而思惟。也就是心缘着上师所具有的净戒、多闻、敬信等功德,让心数数地执取、思惟。按这样修习,就能遮除信心的障品,即使见到上师有少许过失,也由内心坚固地执取功德的势力,而不成为信心的障难。
以下借助比喻从正反面显示上述的意义。
【譬如自于所不乐品,虽见具有众多功德,然由见过心势猛故,而能映蔽见德之心。又如于自虽见众过,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,此亦能蔽见过之心。】
譬如,自己对不欢喜的事物,虽然见到具有很多功德,但是由于见过失的心势力强猛,而能障蔽见功德的心。比如在生起猛利的嫉妒心时,即使对境有功德,也被嫉妒心障蔽,而不能作少许的随喜赞叹。
相反,虽然见到自身有很多过失,但如果见自身某一功德的心势力强猛,也能障蔽见过失的心。比如,在耽著自己某种功德时,即使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,也丝毫不接受。又比如,母亲的心一直执著孩子的优点,虽然孩子的缺点很多,也会被见功德的心遮蔽而看不到。
【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,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,由见门中虽有胜劣[5],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,是由依彼始得发起,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。】
又比如,阿底峡尊者持中观见,金洲大师持实相唯识宗见。虽然尊者的见解高于上师,但由于大乘道的总体次第及菩提心等,都是依靠金洲大师而开始生起的,因此将金洲大师执为诸上师中的无与伦比者。
据传记所载,当年尊者提及其他上师的尊名时,双手合掌于胸,而说到金洲上师的尊名时,双手合于顶上,流泪敬称上师的尊名。
弟子问:“您说到上师名称时,为何有这样的差别?是因为诸上师的功德有差别,还是对您的恩德有差别?”
尊者答:“我的诸上师都是大成就者,因此功德方面没有大小之别,而恩德方面却有大小。我相续中的少分菩提心,是依于金洲大师的大恩才生起的,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极大。”
此处引用阿底峡尊者的事迹,是为了说明当心执取功德达到猛利时,就能任运遮止见过失的心。以阿底峡尊者来说,既可以观察上师的见解比自己低,也可以观察由上师的加持,才得以生起大乘道的总体次第及菩提心。如果按前者那么观察,则只会毁坏自己的成就;而按后者作观察,就能引发恭敬和信心。实际上,阿底峡尊者始终忆念上师的功德和恩德,因此一提起上师的尊名,恭敬之情就油然而生。
比如,古代读书人做了大官,荣归故里时,见到少年时老师的房舍,就立即下马敬礼。虽然学问已经超过了老师,但并没有生傲慢心,反而因为常念师恩,一见到老师的房舍,就自然做出恭敬的行为。
归纳:
必须一心思惟上师的功德,因为:如果始终用心执取上师的功德,就能遮止执取过失,而不产生信心的障难。比喻:一棵树平时向东倒,终究不会向西倒。
因此,如果一向思惟上师的功德,则只见功德而不取过失。如此持续观修,则信心未生者能生,未稳固者能稳固,未圆满者能圆满。信心一旦圆满,就自然发起圆满的亲近意乐。而有了圆满的亲近意乐,便能获得上师圆满的加持,生起一切地道功德。
了知此理之后,应当一心投入思惟上师的功德,这是甚深的方便。宗大师在《事师五十颂》中教诫:“心里反复忆念上师显而易见的功德,是对上师生起信心最行之有效的甚深方便。……如此能增上功德智慧,制止审视过患的心理。经常观察上师功德,便可成为圆满成就之因。”
寅四、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而行持观德不观过之理
【下至唯从闻一偈颂,虽犯戒等,亦应就其功德思惟,莫观过失,悉无差别。】
这一句教诫应当无差别而行持的道理。对何者无差别呢?对一切传法师无差别,下至在其前只听过一偈正法,即使有犯戒等的过失,也应当唯一思惟功德,不观过失。在哪一方面无差别呢?在“观德不观过”上无差别。
【《宝云经》云:“若知由其依止尊重,诸善增长,不善损减,则亲教师[6]或闻广博,或复寡少,或有智解,或无智解,或具尸罗,或犯尸罗,皆应发起大师之想。”】
《宝云经》说:如果已经认识到由依止师长而能使善根增长、不善损减,那么对于一切亲教师都应当无差别而发起大师想,不论他闻法广博或不广博,有智慧解了法义或不解了法义,具足净戒或不具足净戒。
这就如同我们由父母的恩德生养成人,因此,不论父母有无文化、行为圆不圆满,都只应当忆念父母恩德而生孝敬心。
问:为何要对亲教师发起大师想呢?
答:因为由依止佛陀能使诸善增长、不善损减,而如今在特定的因缘下,自己是由依止师长获得诸善增长、不善损减。因此,亲教师就是指导自己学习佛法的导师,应当对其作大师想。
【“如于大师信敬爱乐,于亲教师亦应信乐,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。”】
所谓发起大师之想,是指对待亲教师如同对待大师佛陀。也就是,对大师是如何信敬爱乐的,对亲教师也应当如是信敬爱乐,对诸轨范师悉应发起恭敬、承事。
“信敬爱乐”,是指无疑虑而净信,无傲慢而恭敬,无疏远、厌背而爱念,无懈怠而乐欲。四字中包含了一切亲近师长的善心。
【“由此因缘,菩提资粮未圆满者,悉能圆满,烦恼未断,悉能断除。”】
由这一恭敬师长的因缘,菩提资粮未圆满的都能圆满,烦恼未断除的都能断除。
总之,此处要特别注意集聚好敬师的因缘。依止师长的意乐和行为是成就佛道的根本,只有在这上面做好了,才能速疾成就,不然就失坏了成就的根本,甚至沦为善星比丘的同类。试想,学佛没有根本,能生长吗?能坚固吗?能逐渐圆满、广大吗?不敬师长,便是无根之人。没有根而妄想成就,就像蒸沙煮饭,永无可能。
【“如是知已,便能获得欢喜踊跃,于诸善法应随顺行,于不善法应不顺行。”】
按照这样认识了之后,就能触动善根而欢喜踊跃(善法欲),于诸善法应当随顺而行,于诸恶法应当不随顺行。
关键在自己能否生起觉悟。一旦触动了善心,就会踊跃地行善。对种种贤善的行为都随顺而修学。
佛教强调尊师重道,佛亲自教导我们,要像敬重佛一样敬重师长。我们把握好了这个根本,内有信心和恭敬,外有善知识加持护念,就能随顺善法而行,不随顺恶法而行。
第二个教证:
【《猛利问经》亦云:“长者,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,若从谁所听闻受持,施戒忍进定慧相应,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,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。”】
《猛利问经》中也说:长者,如果菩萨们求受圣教传承及经文读诵,而从某人处听闻受持过一颂法义,其中说到了与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这六度或者与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关的法义,那么就应当如法地恭敬、尊重这位阿阇黎。
“求受圣教”,指求受圣教的传承。“求读诵”,指求学经文的读诵。“相应”是具有的意思。“施戒忍进定慧相应,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”,即具有布施等六度的法义,或者具有集积菩萨正道资粮这方面法义的一个偈颂。
以下设一比喻显示“法恩难报”:
【“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,假使即于尔所劫中,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,承事供养此阿阇黎。长者,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,犹未圆满,况非以法而为敬事。”】
在这一段当中,首先假设了一种极广大的供养。供养时间是“尔所劫中”,也就是阿阇黎曾经给自己开示过多少颂的法义,就在这么多的劫中长时供养。供养心是无谄心。“无谄”,是真心诚意;“有谄”,是心不敬重,外似敬重。供养物是一切种类的利养恭敬及种种供养具。比如一位御厨烹制天下的一切美味供奉皇帝,叫做“以一切种美味供养”,此处则是以一切种类的利养、恭敬和供养具作为供养物。即使这样广大地承事供养,也还不能圆满自己应做的敬重阿阇黎之事,何况不属于如法的恭敬承事。
也许有人会觉得自己不必要承事供养阿阇黎,或者略作一点承事供养,就感觉非常满足。对照这段经文,反观自身,会认识到法恩难报。
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自问:
一、我在这位阿阇黎前听受过多少偈的正法?
比如,按一天听十颂计算,一年就有三千多颂。
二、这位阿阇黎对我有多大的法恩?
他为我开示解脱道等的恩德,实在难以衡量。
三、我对这位阿阇黎做过多长时间的承事供养?
也许一百天也不到。与经文比喻中所说的时间相比,可以忽略不计。
四、我是用怎样的心承事供养这位阿阇黎?
是以无谄心承事供养?还是仅仅表面敷衍?或者无可奈何地做一些?或者根本就没想过要承事供养。
五、我做过哪方面的承事供养呢?是以一切种类的利养、恭敬及供养具承事供养吗?
而按照《猛利问经》所说,即使以经中假设的极大供养,承事供养传法阿阇黎,也还不能圆满学人所应做的敬事阿阇黎之事,何况并没有这样供养。这就显示出阿阇黎的法恩深重。认识到这一点之后,应当立誓断除任何对阿阇黎观过失的事,唯一让此心安住在忆念师恩中。
或疑:师长方面还是有差别的,有些是主要的师长,有些是只听过几次法的次要的师长,他们对我的利益有大小之别。
这就要辨明在哪方面无差别,又在哪方面有差别。对一切有过法恩的善知识,在“观德不观过”这一点上无差别。而善知识对学人的恩德则有大小、深浅等的差别,比如那洛巴主要依止帝洛巴,阿底峡尊者以金洲大师为恩德最大的上师等。
[1] 进退门:正反两方面。
[2] 秘密主:金刚手菩萨。
[3] 阿阇黎:华译为轨范师,意即教授弟子,使之行为端正合宜,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。又密教之阿阇黎即一般所习称之上师、金刚上师。
[4] 人中狮子:佛陀。
[5] 由见门中虽有胜劣:实相唯识宗承许依他起实有,不如中观见抉择了大空性。
[6] 亲教师:亲从受教之师,通常指授戒师或一般师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