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一、总示亲近意乐
分二:一、略说 二、广说
【今初】
丑一、略说
《八十华严》记载:有一次,文殊菩萨与众眷属在福城东部演说“普照法界修多罗”。当时,有无数诸龙及福城人民前来听法。
在听众当中,有一位名为善财的童子,往昔已曾供养诸佛,种下深厚善根,信心极为广大。此童子常常欢喜亲近诸善知识,身语意业无有过失,清净菩萨诸道,求证一切种智,堪为法器。其心清净,犹如虚空,回向菩提,无所障碍。
文殊菩萨在观察了善财童子[1]的来历之后,为他演说一切诸佛妙法。童子听到诸佛种种功德,一心希求无上菩提。于是请问文殊菩萨:“大士!应如何学修菩萨行,乃至增广菩萨行,应如何令普贤行速疾圆满?”
文殊菩萨开示说:“善男子,汝已发起大菩提心,而寻求菩萨行。善男子,你应了知众生能发起菩提心,已是极为困难,何况发心之后能寻求菩萨行。善男子,欲得成就一切种智,应当决定寻求真善知识。善男子,寻求善知识时,不应生起疲厌懈怠心,见善知识不应厌足,于善知识所有教诲都应随顺,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不应见为过失。”如是开示之后,又为童子介绍南方胜乐国土中的德云比丘,令他前往亲近。
童子遵从文殊教导,历经百城烟水,遍参110位大善知识。其中在妙意华门城,参拜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时,童子和童女为他开示以二十一种心依止善知识的方法。
经中说:“善男子,汝承事一切善知识,
应发如大地心,荷负重任无疲倦故;
应发如金刚心,志愿坚固不可坏故;
应发如铁围山心,一切诸苦无能动故;
应发如给侍心,所有教令皆随顺故;
应发如弟子心,所有训诲无违逆故;
应发如僮仆心,不厌一切诸作务故;
应发如养母心,受诸勤苦不告劳故;
应发如傭作心,随所受教无违逆故;
应发如除粪人心,离骄慢故;
应发如已熟稼心,能低下故;
应发如良马心,离恶性故;
应发如大车心,能运重故;
应发如调顺象心,恒服从故;
应发如须弥山心,不倾动故;
应发如良犬心,不害主故;
应发如旃荼罗心,离骄慢故;
应发如犗牛心,无威怒故;
应发如舟船心,往来不倦故;
应发如桥梁心,济渡忘疲故;
应发如孝子心,承顺颜色故;
应发如王子心,遵行教命故。”
以上二十一心,在寂天菩萨的《集学论》中略摄为九种。本论即是依照《集学论》以九心开示亲近善知识的意乐。
【《华严经》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,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。】
此《华严经》所说以九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,能无余含摄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。
九心,即:如孝子心、如金刚心、如大地心、如铁围山心、如仆使心、如除秽人心、如乘心、如犬心、如舟船心。能以九心亲近真善知识,必能得成就。
丑二、广说
分五:一、如孝子心 二、如金刚心 三、如大地心 四、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五、摄义并引传记说明
【即彼九心摄之为四。】
此九心可归摄为四方面,即如孝子心、如金刚心、如大地心、及荷担之后应如何行。
寅一、如孝子心
【弃自自在、舍于尊重令自在者,如孝子心。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,观父容颜、随父自在,依教而行,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。】
舍弃自己的自在、把自己舍给上师、一切随上师自在的心,是如孝子心。意思是说,如同孝子对于所作之事,不是随自己自在而转,而是观父容颜,随父意愿,遵从父亲的吩咐去做,作为弟子,也应当观善知识的容颜而行事。
《德育古鉴》中记有一事:
古时有位杨孝子,家境贫苦,父母身体不好,终年卧病不起。当时除了穿衣吃饭,还要支付很多看病的钱,生活十分窘困。
杨孝子不顾羞耻,以乞讨维生,将讨来的食物供养父母。父母没吃饱时,自己再饿也不敢先吃,一定要等到父母吃饱之后才吃。在乞讨时,如果得到了美食,就跪着敬奉父母。不但衣食上照顾父母,还想方设法让父母心情愉快。自己编山歌,在父母前又唱又跳,逗父母开心。这样经过有十多年,当地人都被他的孝心感动。
后来,父母相继去世,他用讨来的钱买了两口棺材,而且不顾寒冷,脱下自己的衣服做殓衣。
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到,所谓的孝子心,就是舍弃自己,顺从父母的心。
【《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》中亦云:“彼于一切应舍自意,随善知识意乐而转。”】
《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》中也说:在一切情况下,都应当舍弃自己的想法,唯一随顺善知识的意乐而转。
【此亦是说,于具德前乃可施行,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。】
这也是说,只有在具德善知识前才可以按这样做,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随便把鼻肉交给他。
“授其鼻肉”,是说牦牛将自己的鼻肉交给牧民,任其穿孔。比喻受人控制,任其摆布。
寅二、如金刚心
【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,如金刚心,谓诸魔罗及恶友等,不能破离,即前经云:“应当远离亲睦无常、情面无常。”】
谁也不能破离自己对师长的亲爱之情而能坚固的心,是如金刚心,意思是说,诸魔和恶友等不能破离。也即是前经所说:应当远离亲睦无常、情面无常。
比喻:金刚宝极为坚固,任何法都不能摧破。
意义:以天魔、恶友等任何违缘,不能破离自己对师长的亲爱之情。
教证:《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》中说:“应远离亲睦无常、情面无常。”
“亲睦无常、情面无常”,是指情意不坚固。比如初见上师时激动万分,事隔三月便视为常人,即是情面无常。经中说:对师长的情意,应当远离变化无常,要如金刚般始终坚固。
寅三、如大地心
【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,如大地心,谓负一切担,悉无懈怠。】
荷负师长一切事业重担之心,是如大地心。意思是说,荷负一切事业担,都无懈怠。
比喻:大地担负着地上一切有情、无情,毫无懈怠。
意义:荷负师长一切事业重担,终无懈怠。
比如,仲敦巴荷负阿底峡尊者的一切事业担,毫无懈怠,即是如大地心。
禅门中,杨歧禅师是具大地心荷负师尊事业的典范。杨歧的师父慈明禅师,性情率真,做事忽略,无甚忌讳。杨歧忘我地投身于师尊的事业,唯恐有一事不周、有一法不圆,即使冒严寒、顶酷暑,也全然不顾惜自己。整整三十年,尽力辅助师尊,秉持丛林纲纪法律。
【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:“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,如教奉行,实属大福。今后莫觉如担,当为庄严。”】
如同博朵瓦教导慬哦瓦的徒众时所说:汝等能值遇如此的菩萨善知识,依教奉行,实是莫大的福分。从今往后,无论为上师做什么,都不要觉得是负担,应持为庄严。
比如将军披挂沉重的铠甲,并不觉得是负担,反视为荣耀。换成他人,视铠甲为负担,则觉得难以承受。同样,若将师长交付的事业视为负担,心则无法承受;若视为庄严,就会觉得因缘十分难得,做起来充满欢喜。
寅四、荷负担已应如何行
分六:一、如轮围山心 二、如仆使心 三、如除秽人心 四、如乘心 五、如犬心 六、如船心
【荷负担已应如何行,其中分六。】
“荷负师长事业担后应如何行持”中有六个方面。
宗大师把华严九心中的后六心归在一起,具体地显示了弟子在荷负师长事业重担之后,应当用何种心来行持。
卯一、如轮围山心
【如轮围山[2]心者,任起如何一切苦恼,悉不能动。】
“如轮围山心”,即在依止师长期间,不论生起何种苦恼,都不能使其动摇。
比喻:任有何等汹涌的海浪也无法动摇铁围山。
意义:依止师长期间,不论遇上何种苦恼,心都毫不动摇。
【慬哦住于汝巴时,公巴德炽因太寒故,身体衰退,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。如彼告云:“卧具安乐,虽曾多次住尊胜宫,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,唯今始获,应坚稳住。”】
慬哦瓦住在汝巴时,公巴德炽由于气候太过寒冷,身体状况衰退。他和依怙童商议是离开还是住下。依怙童劝告说:在卧具安乐方面,我们曾多次住在帝释天的尊胜宫中,然而能亲近大乘善知识听闻正法,如今才得到机会,应当坚稳地住下来。
《禅林宝训》中载有一段:
宋代,大愚、慈明、谷泉、琅琊结伴参访汾阳禅师。时值寒冬,河东气候异常寒冷。大家都畏惧寒苦,只有慈明志在道业,昼夜不懈。
当夜深昏昏欲睡时,他就用锥子刺大腿,难过地说:“古人为生死废寝忘食,我是何等人!竟如此放逸。生无益于当时,死无闻于后世,我是自暴自弃呀!”
后来,慈明禅师辞别师尊归去时,汾阳禅师感叹地说:“慈明今日走了,我的道法也随之东去。”
卯二、如仆使心
【如世间仆使心者,谓虽受行一切秽业,意无惭疑而正行办。】
“如世间仆使心”,是指接受吩咐,做一切污秽之事时,心中没有犹豫和羞耻,很认真地去做。
比如,仆人以平常心打扫厕所,不起分别。如果让大人物去做,会有两种心态:一、在做之前犹豫,以自己的身份该不该做?二、做时会感到羞耻,觉得在众人前打扫厕所有失颜面。这两种心态,就是“疑”和“惭”。谦下的仆人没有这些执著,打扫厕所就和走路一样平常。
“如仆使心”是说,无论为师长做哪种低贱的事,都无羞耻、犹豫,真心实意地去做。也就是在承事师长期间,不论事情是否体面,都不分别而认真成办的善心。
【昔后藏中,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,有一泥滩。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,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,于依怙前作一供坛。依怙笑曰:“奇哉!印度亦有类似汝者。”】
昔日,后藏中一切译师和智者集会的地方,有一块泥滩。仲敦巴当时脱下衣服,扫除地上的污泥。不知他从哪里取来洁净的白土盖在上面,在阿底峡尊者前做了一个供养上师的坛城。尊者笑道:“奇哉!印度也有类似你的人。”
仲敦巴心地纯朴,从十七岁开始,十九年中依止康地大德菩提童子。最初依止上师时,他如常啼菩萨一样依止师长。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,夜晚骑马,手持弓箭,四处巡逻,看护牲畜。他用像奴仆一样的善心依止上师。
又,汉地蒋山元禅师是慈明楚圆禅师的侍者。《景德传灯录》中说他二十年中,运水搬柴,不畏寒暑,事事亲作,如是求道。也是在依止尊长时具有仆使心。
卯三、如除秽人心
【如除秽人心者,尽断一切慢及过慢,较于尊重,应自低劣。】
“如除秽人心”,是指如下层清洁工一样,断除一切慢和过慢,在师长前自处卑劣的善心。
“慢”,是指对下劣者认为超胜他,对平等者认为与他平等,虽然符合事实,但心有高举。“过慢”,是指对平等者认为超胜他,对超胜者认为与之平等。
比如,贵为国君的未生怨王,在迦叶尊者前听法,毕恭毕敬;高贵的释迦族人在优婆离尊者前谦虚受教。
【如善知识敦巴云:“我慢高丘,不出德水。”慬哦亦云:“应当观视春初之时,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,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。”】
如同善知识敦巴所说:“我慢高山,不出德水。”慬哦瓦也说:“应当观察开春时,是在峰顶高起之处青色遍生,还是在沟坑等低下之处首先发起青色?”如同低洼之处能长满青草,在谦下的心中能生长功德。
《庄严经论》云:“下心为缘起。”无论拜见师长或为师长做事,都应当安住在谦下心中,无有傲慢。
卯四、如乘心
【如乘心者,谓于尊重事,虽诸重担极难行者,亦勇受持。】
“如乘心”,是指对师长之事,即使是极难担荷而行的重担,也勇悍地受持。
比喻:“乘”,如同卡车装载沉重货物,虽然路途难行,也毫无怯弱。
意义:“如乘心”,是指师长交付的重任,无论多么艰难,都能欢喜受持。
教证:《功德藏》云:“极具忍耐如柱子。”《普贤上师言教》解释说:“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,也应当尽力忍耐,就像柱子一样。”
比如智光王嘱咐菩提光迎请阿底峡尊者,此任十分艰巨,菩提光不负智光所愿,勇悍地承担起来了。
卯五、如犬心
【如犬心者,谓尊重毁骂,于师无忿。】
“如犬心”,是指当师长示现毁骂自己时,心无忿恨。
比喻:“犬”,即忠心的家犬在受到主人打骂时,不会怀恨在心,见到主人,依然温顺,摇尾乞怜。
【如朵垅巴对于善知识画师,每来谒见,便降呵责。画师弟子娘摩瓦云:“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。”画师告云:“汝尚听为是呵责耶?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,如得黑茹迦[3]一次加持。”】
善知识画师每次拜见朵垅巴时,都会遭受一顿呵斥。弟子娘摩瓦不满地说:“此阿阇黎对我们师徒特别嗔恚。”
画师告诉他:“你认为这是呵责吗?我每次受师如此赐教一次,就如同获得一次黑茹迦大加持。”
【《八千颂》云:“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呰而不思念,然汝于师不应退舍,复应增上希求正法,敬重不厌,随逐师行。”】
《般若八千颂》中说:即使法师对求法者示现毁骂、毫不关心,也不应对法师退失信心而舍弃,应当比以往更加希求正法,敬重法师而不生厌心,一切都随法师的意愿而行。
以下是古德依师事迹:
宋代,有浮山远和天衣怀二禅人,在听说叶县归省禅师的高风之后,特意前往参拜。
时值大雪,气候严寒,省禅师一见他们,就呵骂驱逐,并往衣服和垫子上泼冷水。其他人都气愤地离开了,只有浮山远和天衣怀整衣敷具,如前安坐。
省禅师骂道:“你们还不走,是等我打吗?”
浮山远上前说:“我等从数千里外特来参和尚的禅,怎么会被一勺水泼走?”
省禅师笑道:“二位果是来参禅的,速去挂单。”两人便在省禅师会下参禅。浮山远后来担任典座,管理大众饮食。
有一次,省禅师出门时,浮山远私自取油面,为大众做五味粥。刚煮熟时,省禅师忽然回来了,唤来浮山远说:“你窃取油面,是盗用常住。”
浮山远答:“我取了油面,愿和尚责罚。”
省禅师让他估算衣钵,偿还常住,命人责打三十杖,逐出院门。道友们来为他说情,和尚不允。道友说:“若不许他回来,只求答应他随众闻法。”和尚仍不答应。
一天,省禅师上街时,见到浮山远立在旅舍前,斥责说:“这是院门的走廊,为什么站在这里?”又叫人追算店钱。即使如此,浮山远也面无难色,反而持钵入城化缘,付清店钱。
省禅师回来对大众说:“法远真乃参禅之器!”此后令浮山远回到禅院,上堂在大众前付法给他。
学人应从这则故事中获取教益。力求在依止师长时,如良犬般,无论师长如何打骂,都欢喜承受,视为加持。
卯六、如船心
【如船心者,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,若往若来,悉无厌患。】
“如船心”,是指对师长的事业无论承担多少、如何奔走往来,都毫无厌患。
比喻:“船”,即摆渡船来来去去,无论装多少货物,往来多少次,都无疲厌。
比如索达吉堪布对法王如意宝吩咐的大小事务,都以如船心办理,往来奔走,心无厌患。一般人见师长吩咐之事接连不断,而心生疲厌,即是不具如船心的表现。
总之,以上讲述了荷负师长事业重担后,应当行持的六点:
一、任受何苦都不动摇;二、受行秽业心无惭疑;
三、断除傲慢恒守谦卑;四、极难行事亦喜承担;
五、师长毁骂不起忿恨;六、数数劳作心无疲厌。
寅五、摄义并引传记说明
摄义
(按:此“摄义”科判为三学藏加)
一切道之根本为亲近善知识,而亲近善知识的结果又取决于亲近的意乐,因此,修习亲近意乐极为关键。
《华严经》中把亲近善知识意乐的关要归摄在二十一种心当中,《集学论》又将二十一种心归摄为九心。本论按照《集学论》以九心总摄亲近善知识意乐的关要,而且把九心归纳在四个方面中。
一、舍弃自己自在,随善知识意愿而行
依师的第一步是修习“如孝子心”。这又需要殷重地在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上修起。如果以前没有舍弃自己的自在,唯随善知识的心意而转,那现在就把不孝之心转为如孝子心,在实际行为上要有所体现,这才是修“如孝子心”。
二、对善知识的亲爱之情如金刚般坚固
应当对照自己的心态而改正。比如以前心情好时,会说生生世世依止师长;而心情不好时,就认为师长不关心我、不重视我,还是早早离开为好。这就是不具有如金刚般的亲师之心。学习了这一段依师意乐之后,应当改正情义无常的心。
三、如大地般荷负上师的一切事业担
在经过反省之后,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与大地心相去甚远。比如,当师长要你担负某项责任时,内心会设法逃避、摆脱;或者做了某些事务之后,就心生懈怠。这是“如草尖心”,稍有负荷便不能承受。如果有这样的缺点,就要努力改正,使自己变成贤善的弟子。
四、荷负师长事业重担之后如何修心
这也要求一一反省自身。做到的方面,应当修欢喜,策励自己进步。没做到的方面,应当积资净障,发愿早日能做到。
总体上说,对上述依师意乐的九种心,应当内心观想,之后遵照实行。
引传记
(按:此“引传记”科判为三学藏加)
以下讲述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师的传记,从中可以体会到身为弟子应当如何以华严九心依止善知识。
米拉日巴尊者出生在西藏阿里贡塘地区。最初他的家境非常富裕。自从童年时父亲过早地去世后,家境剧变,所有的财产都被伯父夺走。母亲、妹妹和他三人生活艰苦,衣食等一无所有。后来,米拉日巴为了报仇,去学咒术和降雹术,压死了伯父的儿子、儿媳等三十五人,又降了三墙板高的冰雹,收拾那些欺负过他们的当地人。
米拉日巴自知造下重罪,若不修行,必堕地狱,因此发起了求法的决心。最初他在绒敦上师处修大圆满法,但因缘不契合。绒敦上师告诉他:“南岩卓窝隆寺有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的亲传弟子圣者玛尔巴译师,他与你前世有缘,你应去他那里求法。”
当米拉日巴听到上师的尊名时,心中顿时涌起无法言喻的欢喜,全身汗毛竖立,泪水如潮水般涌出。他生起了无量的欢喜心、恭敬心和无比信心。
于是他动身去寻找上师,一路上想着:“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我的上师。”他是以真诚寻求善知识的心渴望依止上师。
当他见到上师时,就恭恭敬敬地顶礼说:“我是从拉多地方来的大罪人,我把身口意都献给上师,请您赐给我衣食和正法,并赐给我即身成佛的法门。”
上师说:“你是个大罪人,和我何关,又不是我让你造业的!你到底造了什么恶业?”
米拉日巴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。
上师告诉他:“把身口意供养上师是应该的,但我无法同时给你衣食和正法,只能给一样,随你自己选择。”
米拉日巴说:“我是来向上师求法的,衣食我自己解决。”
住了几天后,米拉日巴想供养上师,但没有钱,就决定在南岩一带乞讨。他一路乞讨,得了二十一升青稞,就用四升青稞买了一个四方形的大铜灯,又用一升青稞买了肉和酒,剩下的青稞都装在皮口袋里,一起背回来。
当他走到上师房前时,已经累得难以支撑,把东西“扑通”一下放下,震动了整个屋子。
上师这时候正在吃饭,听到响声后马上走出来,见到米拉日巴就怒骂:“你这个人力气很大,是不是要把我的屋子弄垮了压死我?快把口袋拿出去!”一边说一边用脚踢。
米拉日巴只好把青稞拿到外面,心里暗想:“这位上师真不好接触,以后要好好谨慎承事。”当时他心里并没有生起丝毫的不满或邪见。
米拉日巴一开始就发心以身口意供养上师,这是具有“如孝子心”。为了供养上师而去讨饭,是具有“如世间仆使心”。上师显现打骂等粗暴的行为,他没有任何邪见,是具有“如犬心”。
这件事过后,米拉日巴急于求法,就到上师面前请求说:“请上师传给我大法和口诀。”
上师说:“卫藏地区来我这里学法的人很多,但是蜀大和令巴两处的人经常抢劫他们,不准他们送食物供养我。现在我要你对这两个地方降冰雹,成功之后我就传法给你。”
为了求法,米拉日巴又一次降下冰雹。成功后,他就返回来向上师求法。
上师说:“你只下了两三块冰雹,就想得到我从印度苦行得来的正法。如果你真想求法,卡瓦地方的人打过我的徒弟,一向和我作对,你去施咒咒杀他们。如果能成功,我可以传给你从那洛巴传下来的即身成佛之法。”
这一次施咒也成功了。回来后,米拉日巴再次向上师求法。上师却哈哈大笑说:“你造了这样大的罪业,还想让我把用生命换来的口诀、空行心要传给你?你不要太过分了!如果你能恢复蜀大和令巴的庄稼,而且让卡瓦被杀死的人复活,我就为你传法,否则你不要住在我这里。”
米拉日巴受到上师的痛骂后,内心非常失望,禁不住放声痛哭。师母见他可怜,就来安慰他。
次日早晨,上师过来说:“昨天我是凶了一点,你不要生气!你的身体很好,我想让你为我盖一间装经书的石头房子。房子建好了,我就传法给你,而且提供衣食。”
米拉日巴说:“如果在造房期间,我没有求到法就死了,那怎么办呢?”
上师说:“我保证你在此期间不会死亡。一个人没有勇气是不能修法的,你好像是一个有毅力、能精进的人,能不能即生成佛,全看你自己是否精进。我的教派和别人不同,具有不共的加持力。”
米拉日巴听了很高兴,就请上师给他建造房子的图样。上师要求他在东方山顶上建造一座圆形房子。
米拉日巴依照上师的话开始建房子。大概建到一半的时候,上师来对他说:“上一次我没有想好,这个地方不太好,你把石头和材料搬回原地。”米拉日巴只好把石头和木料一块块地从山上背到山下。
上师又带着他到西方山头,把上衣叠成半月形,放在地上说:“照这个样子,再给我盖一间房子。”
这一次任务艰巨,米拉日巴不但要独自一人盖房子,而且每一块材料都要自己从几里外的山下一直背到山顶,其中的辛苦无法言喻。但是,米拉日巴具有“如铁围山心”,任何苦恼都无法动摇他。
这一次盖到一半时,玛尔巴上师又来说:“这个房子好像还是不对,赶快拆掉,石头和材料仍然搬回原处!”
米拉日巴是听话的弟子,他再一次遵照上师的吩咐,把房子一块块地拆了下来。(换成一般人,听到上师这么说,心里会无法接受,即使要硬着头皮去做,也很不情愿。但米拉日巴并没有这样,他做任何事都顺从上师的心意,具有“如孝子心”。)
玛尔巴上师又带着米拉日巴走到北方的山头上,对他说:“大力[4]!前几天我喝醉了,所以没说清楚。这一次,你在这里给我好好修一间房子。”
米拉日巴说:“修好了又拆掉,我白白吃苦,上师也白白花钱。这一次还是请上师仔细考虑才好。”
上师说:“今天我没有喝酒,而且已经充分考虑过了,密咒行者的房子应该是三角形的,你就盖一间三角形的房屋。当然,这一次我不会再叫你拆掉。”
于是,米拉日巴又重新盖房子。当盖到三分之一时,上师又来说:“大力!你现在造的房子,是谁叫你盖的?”
米拉日巴马上说:“是上师您让我盖的。”
上师假装不知道,说:“我怎么记不起。你说的如果是真话,那我不是疯了吗?”
米拉日巴赶紧说:“当时我就是害怕这种事发生,所以才请您仔细考虑。您说已经考虑好了,而且说一定不会再拆,您应该很清楚才对。”
但是上师根本不承认,而且骂他:“你在风水这么不好的地方建造三角形房屋,好像是修诛法的坛城,你是不是想害死我?如果不是想害我,而是真正想求法,就必须听我的话,赶快拆掉,把石头和材料背到山下去。”
米拉日巴长时间背石头做苦工,而且内心十分着急,每一次都想尽快盖完以便求法,因此工作非常精进。结果背上磨破了好几个洞,结疤后又被磨穿,磨穿后又长疤,疼痛难忍。本来,他想给上师看伤口,但是知道除了遭到打骂外,不会有其它结果。如果让师母看,又像是故意诉苦,所以没有告诉任何人,自己默默忍受。
这一次,米拉日巴只好求师母帮他向上师求法。在师母的请求下,上师为他传授了普通的三皈五戒,而且说:“现在传给你的只是普通的法,如果想求不共的秘密口诀,就按我的话去做。”此后,就对米拉日巴讲了那洛巴上师苦行的传记,又说:“这样的苦行,你恐怕做不到吧!”
米拉日巴听到那洛巴的传记,感动得泪水直流。他生起了坚固的信心,而且在心里猛利发誓:“今后我要听从上师的所有教言,克服一切苦行。”(完全听从上师的话,是“如孝子心”;荷负一切苦行,是“如大地心”;克服一切困难,是“如轮围山心”;欢喜受持难行重担,是“如乘心”。)
米拉日巴这样发愿后,他的遭遇又如何呢?几天后,上师和米拉日巴一起出去,走到一处险要的地方。上师说:“你在这里给我造一座九层的四方形房子,上面再加一个宝顶,共十层。这一次绝不会再拆掉,等房子盖好,我就传你窍诀,而且提供修法的口粮。”
在米拉日巴开始打地基时,玛尔巴上师的三个大弟子都过来玩,他们帮米拉日巴搬来很多大石头。米拉日巴用这些石头做地基。盖到第二层时,玛尔巴上师来了,他仔细地到处查看,然后指着三个大弟子搬来的石头问:“这些石头是从哪里来的?”
米拉日巴只好如实回答。
玛尔巴说:“你不能拿别人搬来的石头造房子,赶快拆掉,把这些石头搬开。”
米拉日巴说:“您老人家已经承诺过,绝不拆房子。”
玛尔巴回答:“不错,我是说过。但是我的弟子都是修持生圆次第的瑜伽士,你不能让他们做你的仆人。而且,我并没有叫你全部拆掉,我只是要你把他们搬来的石头搬回原地。”
米拉日巴只好从顶上拆起,一直拆到地基,而且把石头从山上全背回到山下原地。
那时候,擦绒的麦通总波正请求胜乐金刚的灌顶,师母就对米拉日巴说:“这一次,你无论如何要受一次灌顶。”
米拉日巴自己也想:“我盖了那么多房子,就连一块石头、一块泥、一桶水也没有人帮忙,这一次上师肯定会给我灌顶。”
到了灌顶时,米拉日巴也坐在灌顶的行列中。
上师说:“大力!你灌顶的供养在哪里?”
米拉日巴说:“上师,您之前对我说,修好了房子后,就会传我灌顶和口诀,所以现在我才敢来求法。”
玛尔巴上师听了气愤地说:“你只不过盖了几天小房子而已,你这样决不可能得到我辛苦求来的灌顶和口诀。有供养你就拿来,没有就不要坐在密乘奥义的灌顶座位上。”
说完后,上师就下来打了米拉日巴两个嘴巴,而且抓住他的头发往外拖,口里还骂:“给我滚出去。”
第二天早晨,上师来看他,又说:“大力,现在你暂时不必修房子,先替我造一间大客店,要有十二根柱子,旁边还要有客堂。造好之后,再给你传灌顶和口诀。”
于是,米拉日巴又开始修建客店,受尽了千辛万苦,好不容易才修好。这时,背上又磨破了一个洞,长了背疮,疮上有三个脓头,烂得像一团泥。
这一次,他又去求师母帮忙。他说:“现在客店已经修好了,但恐怕上师又会忘记传法的事,因此特意来请您帮忙。”
当时因为背疮痛得厉害,米拉日巴的神情显得很痛苦。师母问他是不是生病了,他只好脱下衣服给师母看。师母看了,忍不住流泪,就赶紧去告诉上师。
后来上师叫他上去,米拉日巴心想:“这一次一定是要传法了。”就赶紧跑上楼去。
上师说:“你的背疮给我看看。”
他就给上师看伤口。上师仔细看了后说:“至尊那洛巴十二种大苦行、十二种小苦行所受的痛苦,比你这个厉害得多!但他全部忍受了。我自己也是不顾生命财产而承事那洛巴上师。如果你真想求法,就不要这样假装了不起,赶快去把原来的十层楼修好。”上师说完后,又在他的衣服上做了几个装东西的口袋,而且告诉他:“用口袋装土,可以避免沙土粘在背疮上。”
这一次,米拉日巴还是遵照上师的吩咐去做,忍痛把七口袋的沙背到山顶上。
玛尔巴上师看到米拉日巴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依教奉行,知道这个徒弟是难行能行的大丈夫,令人感动,私下里也偷偷流了很多眼泪。
当时,米拉日巴的背疮一天比一天大,痛得实在无法忍受。他就请师母转告上师,最好能先给他传法,或者至少让他休息休息,养一养伤口。
但是,上师还是答复:“不盖好房子,绝不可能传法。如果伤口实在需要调养,可以休息几天。”
师母劝他先调养一段,等身体好了再继续工作。米拉日巴也就休息了一阵子。到背疮快要愈合时,上师又把他叫去,要他马上造房子。
米拉日巴本来准备马上就去工作,但师母同情他,想让上师给他传法,就悄悄和他商量,让他假装要离开。
米拉日巴从上师那里出来后,细声地哭泣,假装收拾行李,带了些糌粑就要出去。师母也假装挽留他,拉住他说:“这一次我一定求上师给你传法,你不要走。”他们俩拉拉扯扯,引起了上师的注意。
上师问师母:“达媚玛,你们在干什么?”
师母一听,以为机会来了,就说:“大力从很远的地方来向上师求法,不但学不到正法,反而只是遭受打骂,做一些牛马般的苦工。他害怕没有求到法就死去,因此要到其它地方去找上师。我虽然保证他一定可以求到法,但他好像还是要走。”
没想到,上师听了非常愤怒。他跑进屋子,拿了一根皮鞭,对着米拉日巴一顿乱打,一边打一边骂:“你这个家伙,最初来的时候,说要把身口意都交付给我,现在你还想到哪里去!我高兴的话,可以把你的身口意分成一千条、一万块,这是你给我的,我有这个权力。现在你要滚就滚开好了,为什么还把我的糌粑拿走?这是什么道理,你说说看?”
玛尔巴上师用皮鞭一顿乱打,把米拉日巴打倒在地,还把糌粑抢了过去。
米拉日巴心里难过,又无从解释。师母慈悲他,给他传了“金刚亥母”的修法,他心里才稍感安慰。
对于那段日子的心情,米拉日巴尊者说:“有时候,我确实也想去找其他上师,但仔细思量一下,只有这位上师,才有即生成佛的口诀。如果今生不成佛,我做了那么多恶业,如何才能解脱呢?为了求法,我要修像那洛巴尊者那样的苦行。无论如何,我要想办法让这位上师欢喜,得到他的口诀,即生证果。”
米拉日巴因为恭敬上师和法,还是一心一意地背石头、搬木料,修建大客店旁边的修定室。
有一次,卫地的俄东去多和他的眷属来求喜金刚灌顶。当时师母把她自己的一颗红宝石给了米拉日巴,作为灌顶的供养。上师发现后,又是一顿打骂。
第二天一早,上师派人叫他过去问:“昨天没有给你灌顶,你有没有生邪见?”
米拉日巴说:“我对上师的信心丝毫没有动摇。我想了很久,是我自己罪业太重,心里非常伤心。”一边说一边哭。
上师说:“你在我面前哭,不作忏悔,这是什么道理?你给我滚出去!”
米拉日巴从上师那里出来后,内心非常痛苦。他左思右想,最后还是决定离开。
他走了很长一段路。到中午吃午饭时,向人讨了一点糌粑,又借了一口锅,在草地上烧水喝。等他还锅时,主人对他说:“你年纪轻轻,干什么不好,偏要讨饭?你如果识字,就可以替别人念经,不识字替别人做工也可以得到衣食。你会不会念经?”
米拉日巴说:“虽然不是经常念,但我还是会!”
主人说:“我正好要请人念经,你替我念五六天经,我就供养你。”
于是,米拉日巴就在主人家念诵《般若八千颂》。当看到常啼菩萨的传记时,他想:“常啼菩萨和我一样穷,他为了求法,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,谁都知道把心挖出来只有死亡,但他为了求法仍然把心挖出来。和他相比,我受的这点苦不算是苦行。”又想:“上师也许会为我传法,即使不传也不要紧,师母说过,可以为我介绍别的喇嘛。”这样,米拉日巴又动身回去了。(这种不离上师之心,就是以任何因缘无法破离的“如金刚心”。)
再说玛尔巴上师得知米拉日巴已经离开时,脸色骤然发青,泪如雨下。上师合掌祈祷说:“口授传承的历代上师、空行和护法们,请让我宿善的弟子回来吧!”说完后,一言不发。
可是,等米拉日巴回来时,上师只是对他说:“你不能着急,不能胡思乱想。要是至心求法的话,就应为法舍弃生命。你替我盖一间三层楼的房屋,造好后我再给你灌顶。我的粮食不多,不能让人白吃饭。你如果想不通,想要出去旅游,随时可以走。”
米拉日巴一句话也说不出,就走了出来,心里非常失望。师母就派他到俄巴上师处去求法。俄巴上师传他窍诀后,他开始修持,但因为没有获得玛尔巴上师的开许,所以少许功德也没有生起。后来按照上师的命令,他和俄巴上师一起回到玛尔巴上师这里。
有一天会供时,上师严厉呵斥了米拉日巴、俄巴上师和达媚玛师母。
米拉日巴跑到外面,悲痛欲绝地说:“我的罪障深重,连俄巴上师和师母都为了我受苦。今生今世不能修法成就,还是自杀算了!”之后,就拔出小刀准备自杀。俄巴上师抱住他,劝他不要这样做。所有的喇嘛都十分同情他,有的过来安慰,有的去求上师。
这一次,玛尔巴上师真正摄受了米拉日巴。上师把他叫来,而且在大众面前说:“我为了清净大力的罪业,故意让他行持苦行,又叫他修房子,这样才能通过清净道净除他的罪业,而现在已经完成,因此我并没有错。……过去我任何的表现,都是为了法的缘故,它的自性都是随顺菩提道的。你们不懂得解脱方便的人,不要因此起邪见。我的儿子大力如果能受九次大苦,就可以任运即身成佛,但现在还有少许剩余的罪业,这完全是达媚玛女人心软的缘故。话虽如此,但他大部分的罪业通过八次大苦行和无数小苦行基本上已经清净了。从今以后,我要加持他,传给他灌顶和口诀,传给他我最秘密的心要口诀,还要供给他修行的资粮,成办他一切修行的助缘,让他好好修行。大力!你现在高兴了吧!”
米拉日巴听到上师的话,心想:“这是在做梦,还是真的?如果是做梦,但愿永远不要醒来!”他心里无比欢喜,泪如泉涌,边哭边顶礼上师。
在胜乐金刚灌顶时,上师现量显示了六十二本尊坛城,并赐予他笑金刚的密号,所有的灌顶和窍诀都以注满妙瓶的方式传授给他。此后,米拉日巴精进修持,最后获得共同和殊胜的成就,现证了大手印法性。
以上讲述了噶举派大成就者米拉日巴依止上师的传记。为什么米拉日巴尊者能即身成佛?原因就在他具有依止上师的圆满意乐,也就是具足了华严九心,并付诸实施。
说明
(按:此“说明”科判为三学藏加)
下面对照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,剖析尊者依止上师时所具有的华严九心。
一、如孝子心
米拉日巴尊者把身口意供养给了上师,一切行为都顺从上师的意愿而做。按常人的想法,天天造房子,拆拆建建,毫无意义,而米拉日巴尊者不顾虑自己,一心只按照上师的吩咐去做。这是把自己舍给上师、一切随上师自在的“如孝子心”。
二、如金刚心
米拉日巴尊者对上师的亲爱之情,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破裂。在他出走的时候,看到了《般若八千颂》上记载的常啼菩萨的传记,马上反省自责,又回到了上师身边。上师圆寂之后,米拉日巴尊者的心始终与上师不分离。每次唱起道歌时,都首先敬礼玛尔巴上师。他具有生生世世不离师的“如金刚心”。
三、如大地心
米拉日巴尊者在荷负上师事业担时,心无懈怠。最初修苦行时,上师吩咐的任何事情都能勉力挑起。后来住山修行,又现证了上师所传的一切法要。成就之后,摄受徒众,圆满继承了上师的事业。这就是具有荷负上师事业担的“如大地心”。
四、如轮围山心
米拉日巴尊者在求学时,立下誓愿“要听从上师所有的教言,克服一切苦行”。他也真正做到了。在遵从上师的嘱咐修建房子时,虽然背上长疮、痛苦难忍,心也毫不动摇。即使从几里外的山下一个人背石头上山,身体极为劳累,也从未退失信心。这是在荷负上师事业之后具有“如轮围山心”。
五、如仆使心
马尔巴上师叫他放咒、降冰雹,他立即去做,意无惭疑,这是具有“如世间仆使心”。
六、如除秽人心
米拉日巴尊者在上师马尔巴面前,恒处卑下,毫无傲慢。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下劣的罪人,谦卑恭谨,是具有“如除秽人心”。
七、如乘心
米拉日巴尊者像一辆大车,无论身上的负担有多沉重,道路有多难行,都勇于受持,这是具有“如乘心”。
问:不学法,只是背石运土有何意义?
答:虽然在石头上安立不了功德,房子盖好又拆掉,也谈不上有意义,但是米拉日巴尊者承事上师的诚敬之心,最有功德。为了求得无上妙法,他尽心尽力做一切使上师欢喜的事,连盖盖拆拆这类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,他也死心踏地、毫无怨尤地去做。这种对上师吩咐的一切事都欢喜受持的心,就是“如乘心”。
八、如犬心
玛尔巴上师示现愤怒相时,口中恶骂,拳打脚踢,甚至皮鞭猛抽,但米拉日巴从未对上师生起一刹那的邪见,这是具有“如犬心”。
九、如船心
一般人从事单调工作,时间一久就会厌烦,而米拉日巴尊者从事的正是这种极其乏味的劳动:今天修圆形的房子,明天修三角形的房子,后天修十层楼,修了又拆,拆了又修。从山下好不容易搬到山顶的石头,又要一块不剩地搬回山下。天天如此,也不生厌烦心,这是具有“如船心”。
以上学习了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之后,要反省自己依止师长的意乐和行为,与米拉日巴尊者相比,存在哪些差距。
虽然我们千分之一也做不到米拉日巴尊者那样依止上师的行为,但也不能因此自暴自弃,应当提起心力,立誓随学尊者。只要随分随力地去实行,终有一天能做到与尊者一样。
一般人在依止师长时,常常不检查自己,只检察师长;不要求自己,只要求师长;不怨自己,只怨师长。对师长点滴的过失,看得比须弥山还大,对自己浑身的过失,从不知检点自责。一开口就要求最高最深的法,不传就不满足。但自己又对师长做过何种承事呢?又有什么资格求授大法呢?或者,自己是以怎样的心态来求法呢?是一心为了佛法、为了众生吗?检点起来,恐怕除了傲慢心和贪心之外,再没有别的心了。
还有人喜欢指责师长:“我依止你这么久,没有生起功德,可见你没有加持。”或者说:“你不重视我,不加持我。”这就要反省自己修好了依止的意乐和加行没有?如果只往外面看而不检点自己,在不具弟子德相的情况下,还想得加持,这是自相矛盾的。
总之,在学习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师的传记之后,能反省自身改正自己以前的过失,就会得大利益。见贤思齐,随学传记中人物的修行,改正自己的意乐和行为,才是学传记。
[1] 善财童子: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就是善财童子。1997年在桂林漓江时,上师说:“在我的分别念当中,我好像回忆起前世做善财童子时,就是在这个城市中依止了某些善知识,在他们面前听受难得的妙法。当时的桂林叫熏香城。”大恩上师在云南鸡足山时,以等持力认定了无著菩萨修行时的山洞,而且说:“当时我是善财童子,和文殊菩萨以乞丐的形象,远道前去看望无著菩萨,他专心地修持,身边只有一个土罐。当时我和文殊菩萨一起发愿:生生世世形影不离共同弘法利生。”
[2] 轮围山:铁围山。
[3] 黑茹迦:忿怒本尊。
[4] 大力:米拉日巴的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