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忏悔的要点
我们再讲第六章,第六章比较重要,就是忏悔的要点。你要抓不住要点,忏悔就得不到要领。其实前面我已经把忏悔的要点提过一些了,但是呢,反复地讲一下,就容易加深印象,也更容易领会其中的意思。在律藏中,同样的一句话都会反复说,这样有什么好处呢?一,可以加深印象;第二呢,如果是后来来的人没有听过呢,就可以听到了。这是前后穿插着讲的一个好处。读律藏也会发现如来说法太善巧了,一遍一遍地说。你看我们经文上就是这样,对不对?有长行,有偈颂,有重颂,诵完了长文再诵偈文,不停地让你熏修。佛陀非常知道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,虽然耳根明利,但是学得快,忘得也快,所以就要多强调几遍。
第一要点 发菩提心
普为众生 修行忏悔
忏悔的要点呢,我分了几个部分,大概有五六条,第一条是忏悔的发心。
刚才讲过了,如果你为了现世安乐,为了自己求得安乐,忏悔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不再受苦了,这是下品心。而如果你觉着:“师父啊,我想透了,即使生活一片如意,一片光明又怎么样?不是还逃不过一个死字吗?无常到来的时候再亲再爱,也得舍离啊,再多的金银财宝也拿不走啊,而能带走的唯有业力啊。法师还是您说得对,以前造业太多了,我也不一定能忏悔清净,我还是求生极乐世界吧!”这样不再求世间的安乐了,只是为了自己解脱,这是什么呢?是中品心。然后就是上品心,就是刚才讲到的:“我要为一切众生同得安乐,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而发心忏悔”,这就是上品心。这是成佛的心,用这么一品心去忏悔有什么功德呢?
在这个《大毗婆沙论》中讲:“若人于一时”,比如现在,一时间;“对十方佛前”,十方一切诸佛前;“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”,这个五悔就是忏悔法门展开来讲,包括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、发愿,再展开来讲就是十大愿王,十大愿王的内容都在这五悔里,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;“其功德若有形量者”,假使你这个功德有形量的话,就是有样子的话,可以拿出来的话;“三千大千世界著不能尽”,三千世界放不下,我们这个佛世界放不下。你可见,代一切众生修忏悔这个功德,太广大了。那你说你为自己求忏悔,还是代为一切众生求忏悔啊?(众答:“代一切众生求忏悔!”)
好!今天没白来,我就是来劝大家发菩提心的,愿大家都能为一切众生求忏悔。就因为你现在发了一念清净至诚之心,你往昔无数无量的一切重罪,必定会清净,因为你这一念心叫金刚心、菩提心、成佛心!只要事后再去如法地忆念,如法地去行持,就对了。心与法合,法与心合,就会直接成佛了。但如果你现在听着很欢喜,回去又继续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继续还是不给张三回向,那是不行的,这是欺骗十方诸佛,你没有代一切众生求忏悔啊!所以,你要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心,不要对众生有嗔恨,有舍弃的心。而如果习气重,暂时跟人闹矛盾了,那还好,但事后要立马舍弃这种恶心,认真忏悔才可以。
四摄之法 利益众生
佛陀讲过四摄法: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
佛让我们修七种布施,有不花钱的布施,比如见到人布施一个笑容。你看到我开心吗?看到我可爱吗?当然可爱不是发嗲,就是让人看到你起码很舒服、很柔和,你这个修行好。如果别人一看到你就讨厌,那不论你修行再好,也难以跟众生结善缘。所以,我们要用四摄法,多与人结善缘。众生都喜欢财神,那你就多扮演财神的角色,多布施,多散财。
爱语,就是要多说好听的话。天下好话佛说尽:“你了不起!”“你的功德做得真棒!”……这样多去赞叹别人。当然也不是让你阿谀奉承、胡说八道。他有的功德你要赞叹,没有的功德你不要赞叹,这是要如实宣说。还有的就是不要赞美得太过了。以前听一位居士讲,有个大爷看样子七十多了,有个小伙子跟大爷打招呼,本想寒暄一下,一张嘴就随口说:“大爷,你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。”大爷就立马生气了,还骂他:“你眼瞎呀,我有那么年轻吗?”这就是说大家要朴实一点,说话要有艺术,要有温度,不要太过,太过了就太浮夸了,反而引起别人的不适。当然,也不要太吝啬美言,不要舍不得赞叹别人。你要知道,在戒经中有记载的,受菩萨戒的人如果见到别人行善,见到法师讲法,或是见到别人作功德,不能随喜赞叹的话,这种人就已经违犯菩萨戒了。
利行,什么叫利行啊?比如他做了一个不好的行业,他是杀猪的,但他不学佛,而你却去告诉他:“你不要再杀猪了,杀生不好,要下地狱!”那他不拿杀猪刀来跟你干架就不错了,更不要说听你教化。而什么叫利行呢?就是他杀猪嘛,又不信佛,一下子改变不了的话,那就先跟他结善缘。你今天送他两斤米,明天送他一斤油,讲讲好听的话,先结个善缘。等大家互相信任了,你再慢慢跟他讲道理,那么就可以把他度化了。这叫利行啊,先做对他有利益的行为,他会觉得你这个人不错嘛,这个佛教徒挺好的。这样你就把他给摄受了,对不对?摄受了以后你再慢慢讲因缘果报的道理,再去慢慢感化他。否则,你一上来就跟他揭示杀生下地狱的果报,那么他以为你在咒怨他呢,这样对方脾气不好的话,你就免不了一顿挨打了,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,菩萨做事是要有善巧方便的。
再就是同事,就是和他一起做事,慢慢影响。就像佛陀成佛了,在清净佛土之中,本来非常殊胜,但佛陀却不舍弃我们,来这个五浊恶世,示现得跟我们一样,吃喝拉撒,这是来跟我们受罪的。在《天人感通录》中记载,我们人间的臭气上熏天界四十万里,一切天仙不来人间。天人看到我们人,就跟人看到猪圈里的猪一样,感觉非常臭秽肮脏。所以一些戏曲里的天仙配啊,就是瞎编的。人在天人的眼里太拙劣了,太脏了,穿得也脏,吃得也脏。天人的衣服都非常轻柔的,身上散发着光明,头上自然开花,非常清净,哪能跟你搞个天仙配?而天人尚且如此清净,更何况是佛陀的净土呢?
佛陀在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中所讲的极乐世界的境界,只是拿着我们人能感受到的样子来给你讲讲而已,实际的微妙庄严实在是无法言说,而你心量太小,让你想你都想不到。就像你跟一个八辈贫农说:“我现在可以满足你生活上的所有愿望,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”,而且提前告诉他:“心量大一点,可以随便要”。但他可能只会说:“先给我五十斤大米,再给我六十斤油,我还要天天吃肉!”因为他就是那么点心量,他发不起大心来的,因为他贫穷困苦的日子过惯了,发不起大心来。
这个是忏悔的发心。
第二要点 事理结合
一切业障 从妄想生
第二个就是要事理结合。前面其实提过了,这是一个总结。就是说你只有事相上的忏悔是不行的,你入不到理性之中的话,要想超脱三界是不可能的。我们《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》上讲:“一切业障海,皆从妄想生。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。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是故应至心,勤忏六根罪。”什么意思呢?这就是理忏的内涵。
以前碰到有人说:“师父啊,你们出家人都是魔鬼。我们上帝说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,什么佛教、三世因果,这都是上帝制定的。”我说卫星发上天,是上帝发射上去的?某国在人家国家附近部署导弹,是上帝让他部署的?现在北京天天雾霾,这是上帝搞的吗?而且各种天灾人祸,极端天气,也都是上帝操控的吗?那这个上帝也忒坏了,怎么不给人类搞点和平善良的事情,怎么尽搞些这样的事情?他说:“你强辞夺理!”我是强辞夺理了,但是你要有圆满的解释啊,不要一句上帝创造万物不可质疑就不让人说话了。
而我们佛教就有解释,而且是究竟圆满。这个摄像机是怎么来的?这个电脑怎么来的?我告诉你,是妄想来的。为什么?比如我想有个东西,可以千里传音多好啊;我想有个东西,能把我的样子给拍出来多好啊;所以人类就发明了电话、发明了相机。因为有“想”而发动身语的行为,然后呢,众缘和合显现。你说这是不是因想所成?这世界的房子、楼台是不是我们想造而造的?这世间所有的这些宫殿、楼阁,这所有的板凳、桌椅、电子设备那都是人想象而成的,都是人的妄想而来的。而我们这个世界初形成的时候,是谁的想法?是我们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妄心所想,循业发现。《楞严经》上讲,都是我们的共业成熟了,先感召了这么一个世界的依报,我们的正报才会显现,所以说这个世界是不是全是想来的啊?那你就是上帝嘛,每个人都是上帝嘛,大家都是想来的嘛,这就是世间的真相,都是因妄想而来的。
而我们要知道,妄想是虚假的。你想想,小时候那个天真的念想是我,还是现在这个“想”是我?你说现在这个“想”是我,还是成佛的时候的“想”是我?仔细追求一下,就发现哪个想也不是你嘛!我看到这杯水,我想喝;我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,我想爱。都是因为这个境界触发了你这颗贪瞋痴的心,然后就造作了种种的业力,一切妄想因境生心。
观修实相 照破罪业
所以《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》上讲:“一切业障海”,所有如大海一样多的业障;“皆从妄想生”,全是从妄想来的;“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”,只要我们如理思维诸法实相;“众罪如霜露”,这所有的罪业就像早上的朝露一样;“慧日能消除”,智慧的阳光一出来,就都消灭了,罪业就清净了。然后呢,就可以像目犍连及圣者菩萨一样,像提婆达多尊者一样,虽然还有不好的果报,但是随缘受报就好了,并不会有巨大的苦受。
古代有一位法师叫安世高,他是一个高僧。当时他是印度的一个修行人,他在静观中发现呢,他有一个命债,是在中国,他就来中国找那个人。他提前跟官府说:“今天会有个人把我杀死,你们不要治他的罪,因为我欠了他一条命债”,然后他就这样死了。死了以后呢,第二世他又投胎到一个国家,又修行,他又发现还有一个命债在那里。他于是又来到这里,又被人打死了。
这就是告诉你,佛弟子通过修行,虽然可以清净一切罪业,但这个果报还是要随缘显现的。但圣者显现果报并不代表还有罪业未清净,就像佛陀示现头疼,这只是给人示现因果报应毫无错谬,以此激励凡夫众生知苦断集、慕灭修道,警惕大家不要做恶而已。而佛陀老人家十界随类应现,到哪儿都解脱自在。
这个就是忏悔要点中的事理结合。你明白所有的业障都是我们妄想来的,通过般若智慧的观照,那么所有的罪业就很容易清净了。《圆觉经》上讲,就是“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”,就是我们颠倒执着这个四大假合的色法是我身,执着心里六尘的影子是我的心,所以就执妄成真,造作种种因缘果报,不得出离。而你一旦觉悟了这个妄想本空,四大非有,就可以立马超脱了,正所谓:“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。”
好,我们再来看一下毗舍浮佛的一个偈颂:“假借四大以为身,心本无生因境有,前境若无心亦无,罪福如幻起易灭。”这偈颂什么意思呢?“假借四大以为身”就是刚才讲的《圆觉经》上的那句话,凡夫是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圣者呢,是假借四大以为身;“心本无生因境有”,就是我们的妄想心本是无生,只不过这一切妄想都是因为攀缘尘境而起的;“前境若无心亦无”,当这所有的境界不现前的时候,前五根就不会起造作,只是意根在起独头意识,但这些也是前尘的妄想影子而已,本无实质;“罪福如幻起易灭”,无论你造罪还是造福,都是因心而起,其心如梦如幻,了不可得。
就像是你起了这么多念头,它是依着一个个虚妄的境界而来的,生灭相续,本无实质。我们执着于这种虚妄的念头以为是真的,所以这种种轮转就出来了。其实归根结底你要明白,这个境界本身就是你的业种成熟而变现的,本身就是你的心相,也就是一切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。而你又约境生心,又生了一重妄想出来,这就是因心生心,辗转迷远。所以忏悔的根本,就是要让我们证悟本心,了悟诸法的空性,这样以后你就不再受善恶业性的束缚,就能够解脱自在了。
这个就是要事理结合。
第三要点 广略忏悔
第三小点就是广略忏悔。什么是广略忏悔呢?就是简单的忏法和广详的忏法。一共分为三点:广、要、略。
第一就是广忏。这个广忏悔就是你要在佛、法、僧三宝面前,把你往昔所造的一切罪业挨着发露一遍,如同圣者菩萨一般,在佛前广修供养,陈露先罪,即使长年累月,乃至积岁成劫,不论多少偈颂,多少言辞,都忏悔无尽,至诚恳切,如此深切发露,求哀忏悔呢,就是广忏,当然这是普通凡夫所无法成就的方式。
第二就是简要忏悔。简要忏悔,就是把所有罪业摄略为三业、六根、十恶,把忏悔方法摄略为五悔,即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、发愿。如此修行,即可以广略适中的,如法忏悔一切罪业了。这就是简要忏,而简要忏悔的仪轨中,最完善,最殊胜的就是《法华三昧忏》,这部忏法是完整地含摄五悔法门,完整地含摄十大愿王的内容在里面的,而且事理完备,止观并进,是非常圆满的。
第三就是略忏悔。略忏悔最简单了,就是把所有罪业约略为由贪嗔痴而造作的身语意三业就好了。然念一个偈颂“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罪障皆忏悔。”这就完了,简略地忏悔。这个一般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场合,或者比较紧急的情况。比如大家一起去朝拜圣地,或者朝拜佛舍利,但是人多时间少,那就在佛前做简略忏悔,到佛前念诵“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从身语意之所生,今在佛前求忏悔。”然后至诚恭敬地拜一下,赶快出去,这是“略忏悔”。但是这个对于初心行人来说太简单了,不属于通途的修法,真正要忏悔,灭一切罪的话,最好的忏法就是简要忏悔。
忏悔法门不只是事相上的形式,不仅是让我们得到世间的安乐。依我们天台大师的说法,你只要没有圆证法华三昧,没有究竟圆满一切佛道,无论是凡是圣,通需忏悔。也就是说,忏悔法门不只是咱们凡夫所要行持的,即使是菩萨也要忏悔,大家都是同学,菩萨同学,他们没有圆满成佛,没有究竟证得圆满佛性,也要忏悔。正如智者大师所云“一切圆理未明,必有业障尚待灭除之故。”所以天台大师在《金光明经文句》中忏悔品中说:“当知忏悔位长”,忏悔位长就是说忏悔的这个位次所摄,是包含九法界一切凡夫圣人,大家都要忏悔的;“其义极广”这个意义很广,不只是发露粗大的罪业,拜拜佛就完事了,其内在的意义还是非常广大,十大愿王的内容都在里面含摄着,包括四十二品无明惑业,这都是要忏悔的;然后“齐至等觉,皆令忏悔”,哪怕是等觉菩萨都要忏悔;“云何而言止齐凡夫?是故《五十校计经》:齐至等觉,皆令忏悔,即其义也”,忏悔之法哪只是凡夫的事啊?所有没有成佛的,大家都要忏悔。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说:“我业障很轻啊,我不需要忏悔”。
所以我们要依照《金光明经》,就是《忏悔业障品》讲的,以五悔法门来忏悔,就是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、发愿;依着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所讲的,精进行持十大愿王;依着法华三昧忏的忏悔法,要理事结合,这才是忏悔的完整含义。也就是说,你发心忏悔不具足这五悔的内涵,不具备十大愿王的道理,不能理事融合的话,并不是真正的忏悔。
第四要点 惭愧仰求
再讲几点忏悔的要领。第一,忏悔要有惭愧羞耻之心,真正知道自己错了,不要自以为是,趾高气扬的。
第二,不论是受到善报还是恶报,都要相信这是自己造业的结果,不要怪别人。你没造这个业,就不受这个果。再就是做恶之后要立马警觉,发现之后立即忏悔,不要等到三年五年、十年八年以后,到时候就忘了,那个时候罪业的势力也很强了,也比较难以忏悔。还有就是忏悔不是忏完就完了,最重要是未来之后不再作,断掉相续之心。即使以后习气重,不小心又犯了,那也不要怕,继续来,至诚忏悔,修法对治。
第三,忏悔时要以佛法僧为祈祷对象,你要仰止佛、法、僧的力量,要向僧宝、佛宝去求忏悔,然后修持大乘法门,念佛持咒,诵经拜忏来对治恶业,这样自他二力结合,则更容易成就。
还有现在是末法时代,众生恶业深重,修行很难成就,怎么办呢?那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,再发愿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,求生净土。那样即使你业力深重,一生之中没有忏悔清净,但是以信愿力念佛,最后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,永得解脱了。
第五要点 三品忏悔
不惜身命 三品忏悔
第五就是要明白《往生礼赞》里三品忏悔的内涵。
第一种上品忏悔,就是要血泪俱下,对以前的罪业真诚发露,惭愧到无以复加,乃至于眼睛里流出血泪,毛孔都能渗出血来,为了求忏悔,完全不顾及身命,一心精进,至死不渝,若能以这个程度的态度和力量去忏悔,就是事上具足上品忏悔。
再就是中品,就是从毛孔出热汁,眼出血,也就是说身体只是出汗,只有眼里有血泪出来就好了,这是中品忏悔。
这两种忏悔程度,我们凡夫或者是初修行人还真是难以做到,这是菩萨的境界,或者是这些久修的善根深厚的人才能做到。像《地藏经》上的婆罗门女一样,“举身自扑,支节皆损,左右扶侍良久方苏”。
第三品的情况就是“全身微热,眼出泪者”。就是要在佛前痛哭流涕:“佛陀啊,我错了,往昔由于无明颠倒,身语意造作罪业无量无边,伤害众生,令一切众生倍感痛苦,令自己心性枉受轮回,我至诚忏悔。”然后感动得自己眼泪哗哗的,这就是下品忏悔。但有的人对因果罪业的觉受,没有那么惭愧怎么办?那么就要按照最下品的忏悔法了,那就至心殷重,就是很真诚地说:“我错了,真的错了,我以后不做了,我发露忏悔。”乃至依着各种忏法的引导文,至诚发露,求哀忏悔。
这三品的忏悔方式大家可以对照一下,自己以后忏悔的时候,最少要具足其中一种,否则便不能灭罪。其实我也发不起上两品的忏悔方法来,我毛孔里也没淌过血,也没出过血泪;但是下品是有的,全身微热,眼出热泪。这都是由于了解了因果的道理,做了感同身受的观想体会,所以就到佛前痛哭流涕,深深忏悔。下品忏悔还是可以的,那是有过。
“此等三品虽有差别,即是久种解脱分善根的”,这三品都是久种善根的人,才能够真正做到的——去痛哭流涕地忏悔,甚至眼出血泪地求忏悔。“敬法重人,不惜身命,乃至小罪若忏,即能彻法彻髓。能如此忏者,不问久近,所有重障,顿皆灭尽。” 你今生听到这个法,然后不惜身命,就是不怕损伤身体,不怕牺牲生命,昼夜精勤忏悔,哪怕是犯了很小的罪,打了一个小妄语,都是这么彻法彻髓地去忏悔,那么不论你这个罪业造了多么久,是现在造的,还是好多年前造的,还是上辈子造的,还是无量劫以来造的,都能够悉皆灭尽。
如果你没有做到这三品呢?“若不如此,纵使日夜十二时急走,众是无益。若不作者,应知虽不能流泪流血等,但真心彻到者,即于上同。”若不如此啊,你就是白天晚上到处奔走去求忏悔,那也没有用,没有意义的。你应该知道,如果实在做不到淌血淌泪的三品忏悔法,那你就真心发露,按照下下品的方式,至心殷重地去忏悔,也是可以。
宗密大师在《圆觉经修证仪》中也说过,就是“然欲忏时,必先于事忏门中,披肝露胆,决见报应之义,如指掌中,悚惧惶恐,战灼流汗,口陈罪状,心彻罪根。根拔苗枯,全成善性,然后理忏,以契真源。”宗密大师也是说在事相上要披肝沥胆,彻底发露,决定相信一切果报毫无错谬,故而非常惶恐惊惧,战栗不安,痛哭流泪,如此至诚的去忏悔,那么罪根苗枯,内心就全是善性了。如果这个时候再配合理忏,或读诵《法华经》的经文,或者是思维一实相的道理,就可以证悟佛性,现生成就了。
这是针对今生想要成就的,是必须要这么做的。当然你做不到忏悔清净,那也没关系,只要你今生不造大恶,把极重的障道罪业忏悔一下,然后临终往生极乐世界那是有份的。
即使有的人不学佛,一生没有机会忏悔,但临命终时还能听到有人教导念佛,那真是极好的善根了。如果有善知识教导念佛,临终之人在那关键的生死存亡一刹那之中,至诚称念,也是具足忏悔功德的,也可以带业往生。学过《无量寿经》的人,都知道阿弥陀佛愿力非常广大,不可思议,可以摄受一切业障凡夫,唯除五逆谤法之人。我们现生要想解脱,但却做不到三品的忏悔法,罪业无法清净,那是无法获得真实成就的,但我们念佛求生净土,却可以一生成就,这真是极好的事情。所以,我们要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如此殊胜的法门,感恩阿弥陀佛发了如此广大的誓愿力,不舍弃任何一个罪障深重的众生。
时间远近 三品忏悔
我们再来讲第二种三品忏悔法:前面的三品忏悔法是约发心深浅和行持深浅而论,这里的三品,是约时间远近而论。比如,当你做恶后,如果能够当下察觉并忏悔,这就是上品忏悔;如果你造了这个罪呢,在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之前忏悔,这个叫中品;而如果你到了第二天再忏悔,或者从此以后一直到无量劫就都属于下品忏悔。这三品忏悔法有什么效果不同呢?上品忏很容易清净,中品忏就相对难一点,而下品忏,罪业就比较成熟了,也最不容易忏悔清净。(约着大乘菩萨道的精神而言,如果第二念能及时反省忏悔的话,这就是中品忏悔,如果第二念还不舍恶心,继续依着烦恼心造作等流,那从第二念以后,就都属于下品忏悔了)
再往下看,为什么忏悔时,要具足三品忏悔,《摩诃止观》云:“罪从重缘生,还从重心忏悔,可得相治。无殷重心,徒忏无益。障若不灭,止观不明。”就是说如果我们犯了重罪,一定要重心忏悔。因为往昔造的罪业太深重了,严重背逆清净本心,或者给他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,所以,必须要重心忏悔才能恢复良善之心,消灭对他人的伤害。还有一种罪业,就是虽不是像杀父杀母那么严重,但是他总是不停地在做,毫无惭愧心,屡屡去做,那么这个罪业就固化得非常严重了,很难去除。比如有的老参修了一辈子,但是脾气还是很大,三十年磨一瞋,尚且磨不掉。由此可以知道我们这个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这五毒对我们的伤害是多么严重,我们在这种烦恼习气里已经浸淫很久了,所以我们不用重心去求忏悔的话,是很难灭罪的。而若无殷重心去忏悔呢,那么真是徒忏无益啊。而业障不能清净的话,这个止观也是修不起来的。
“若人现起重罪,苦到忏悔,则易除灭。何以故?如迷路近故。过去重障,必难回转,迷深远故。”就是说你现在造了重罪,立马忏悔,苦切呵责自己,那么就容易忏除,就像进入一个从未去过的树林里,一进去就发现迷路了,那么赶快回来还是非常容易。但是你往昔造的重罪,已经隔了很久了,就像是到树林里走了很远了,那么就很难出来了,就要费一番工夫才可以。